材料作文的立意从哪来?
文/卓尔
同学们一遇见材料作文就发懵,不知如何立意,究其原因还是审题问题,审题不清归根到底是思想问题。
材料作文大概如下几种形态:一是展示社会现象的客观材料,要求从现象中找主题,比如新乐一中高一上周材料就是关于全民抗疫的,我给老学生支招“或者写感动,或者歌颂英雄”就是我们刚讲的两个作文题目。二是观点矛盾,相对相反的材料,高二开始就多了,考察思辨能力。三是比喻象征性材料,讲一个故事或者寓言,观点已经有了,隐含在材料里,比如初三摸底作文,一个老“驴友”经常迷路,原因是他沉迷路上风景不能自拔,走上歧路不归。四是几个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比如名句,比如几个事件,让你自己关联起来,比如2017年高考六个名句。五是几个关联相对密切的并列材料,比如关于“家风”、“勤奋”“节俭”“苦难”“新科技”等。

突破材料作文关键是立意,难点也是立意,找不准“点”,文采再好也没用。初三好多同学“离题万里”,为什么我特殊表扬张皓川和丁天瑀,因为他们审题锐利,立意准确无误。借我一双慧眼吧,把这材料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孩子们都在心里祈祷。卓尔老师只需扫描一眼,入木三分,一分钟就能解开谜团,为什么?是有强大的“核武器”——思想的武器。所有材料考察的是阅读者的思想,是对文字的敏感度和穿透力,是从现象到本质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一正一反的哲学思辩能力,是对时政热点、焦点的强烈关注,是对人生“独上高楼”的俯瞰能力,是拨云见雾的锐利目光。而这一切来自阅读的积累,文字的咀嚼,情感的陶冶,思想的磨砺。人百分之九十的思想来自经典阅读,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文史哲艺书,都要读。
英国大思想家洛克说“人灵魂本是一张白纸,给他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经验来自外部世界和内心反省。他的“白板说”理论影响巨大,不读书,还是白板一块啊。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更说的干脆“人不过是世界上一支最脆弱的芦笛,却是会思考的芦笛,我们所有的尊严来自思考。让我们努力思考吧”——我不止一次引用,托尔斯泰在他的《生命论》里引用,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又引用——这是多么深刻的思想,多么光辉的真理啊。我们语文学不好,一个根本问题是“我们没有思想”,是干瘪的躯壳,是骨感嶙峋的文字,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教条。

不爱读书不是人生的借口,是人生的败笔!不爱读书还能成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你们看看天瑀、韩美、皓川,泽森、祖毅的文字,除了思想还有跃动的少年情怀,还有丰富绚烂的情趣,这是读书,思考,沉淀的结果。孩子们,没有天才,按着老师要求的,读名著,背诗词,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你也是才子才女!反之,庸庸碌碌,朽木难雕!
卓尔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