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峰塔(带你走进安阳之一)
刘秀红(河南)
一个无从考证的传说,把这座先叫做天宁寺塔又叫成了文峰塔,古塔由佛教纪念性建筑演绎成了安阳人渴盼文化的风水塔。因为独一无二,古塔便成了安阳城市的象征。文峰塔始建于1051年五代后周时期,但直到如今,安阳人却仍是既熟悉它又弄不懂它。
文峰塔是塔中的另类,它通高33.65米,八角五层,上大下小的奇特结构,在我国限存的三千余座古塔中是独一无二的。塔的上面有小塔做顶,形自如喇嘛塔。八角都有精美的砖雕众佛,个个人模人样,慈祥无比。文峰塔高高耸立在安阳市老城区,像一位巨人守护着安阳。
有关此塔的历史沿革,只有《彰德府志》中的寥寥数语,安阳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杨松山在申报天宁寺塔为国家级文物单位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找到关于该塔的直言片语。有关专家分析,该塔之所以鲜见于史藉,可能是因为天宁寺初见时,不是官家拨款,而是和尚自己筹款修建,所以官府就把他给忽略了吧。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在涉及古塔建筑的章节中,用200余字笔墨记述了安阳市天宁寺塔,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自上至下各檐大小完全相同,无丝毫收分和卷杀,为他塔所不见”。这位中国古建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也没有祥述该塔的历史沿革,只是在书中将该塔判定为元代建筑。这与《彰德府志》所言的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差了几百年。据载,天宁寺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修缮,或许元代之后,匠人承袭元代建筑的形制不在图变,故而梁将其列入元代建制,如果是这样说的话,两种说法都不错。
传说有两个神仙一日见面,闲得实在是无聊便打起赌来,一个说一夜可以建成高塔,另一个夸下海口,说明天早上就能看到安阳建好的一道新的城墙。说罢两个神仙便分头去了。两个神仙一夜“作法”,眼见日头东升,建塔的神仙还剩个塔顶,另一个建筑城墙的还剩一座城门,两个神仙急了,建塔的神仙随便抓了一把泥巴,三下五除二一捏,算作塔顶。修筑城墙的神仙,最后也偷工减料把西城门胡乱地建好了,两个神仙都算完了工,却都留下了美中不足。安阳人说安阳老城墙唯独西门儿比其它城门要小许多,所以人们称为小西门。安阳人还说远看天宁寺塔顶部像被截断了一节似的。当然这个传说所表露出对天宁寺和安阳古城墙的看法,大概正是反映了老百姓普通的审美意思和真实感受。当然,这也是百姓平时喜欢的一种调侃,正因为喜欢她,爱她,才拿他寻开心吧。
话说清乾隆年间,彰德知府大人黄邦宁晨来无事溜达到西营坑,西营坑中有一座石桥,此时日头刚刚升起,天宁寺塔的影子刚好落在桥上,黄知府眼前一亮顿觉塔影如一支毛笔搭在桥上,恍惚中,这石桥成了一个笔架。古时的官员都是文人,这么一幻觉让知府大人认为此处风水极好,昭示着彰德府要人才辈出,于是在黄邦宁的主持下,天宁寺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从当年留下的重修古天宁寺塔石碑上看,当时天宁寺的规模是今天的三倍还要多。他还亲手写了的“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从此,安阳人便把天宁寺塔改口叫文峰塔了。文峰塔的文化含义也有所改变,由原来的佛教纪念性建筑演绎成了一座风水塔。
小的时候,父亲曾带着我登过一次文峰塔,那个时候没有现在想得这么多,只觉得很好玩。登上塔顶,只感觉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旷神怡,但如果要说思古幽情,那是一点都谈不上,到现在,里边儿的陈设也忘得差不多了……古人的深谋远虑、文化底蕴以及做事的细致规范是今人不可及的,至于登顶后,西望太行,东眺泰山,那也是后来才听说的。只记得从塔上看安阳的市容,是越看越有味道。
文峰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安阳市最高的建筑,是否因为它的拔地突起,戟指蓝天,装点了安阳的市容,便潜移默化的成了安阳人心领神会的地标或者是潜意识中的精神图腾呢?但是所有的安阳人都说,安阳人无论身在何处,记忆中最难忘的都是文峰塔。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见到文峰塔的一张照片,一幅简单的轮廓勾画,哪怕是一个商标图案。安阳人人都会惊喜的脱口而出:“这是安阳的文峰塔!”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刘秀红,字:韫玉,河南安阳人,韫玉书画苑主,出版有《刘秀红诗词书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