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抗日正剧
——读长篇小说《潍安武工队》
□ 张丹丽
老同学东元曾于去年11月赴省城济南,参加了他的朋友、作家陈建平、沃土合著的长篇小说《潍安武工队》新书发布会,回来后向我推荐阅读。这部小说以抗战为题材,说实话,未读之前,心里是有些想法的,要知当今荧屏的抗日“神剧”是谬历史、坑观众没商量的,而这小说会不会是“神说”呢?可当我在每日忙完家务杂事琐事之后,入夜灯下一页页一章章翻阅着,便渐渐相信了——这是一部可读的抗日题材的小说。待读完这本35万多字的大部头小说,则更是不由得从心底里认可了它,并被它深深折服与震撼。是的,这部小说不是“神说”,没有噱头,绝不是某些令人无法直视的所谓抗战影视作品那样想当然地瞎编、杜撰、亵渎,而是严肃严谨而庄重的,是对当年的抗日军民心怀崇拜与敬畏,对英烈先辈的英勇事迹深情追忆书写的,是对潍安地区风云激荡血火交织的抗日历史的真实还原与再现,可以说,这是一部秉承着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高度自觉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同时力求创新与突破的抗日题材小说创作鼎力之作。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小说,是一幕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抗战正剧。通过它我们看到了,七十多年前,齐鲁大地上的安丘、潍坊,与赤县遍地一样,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骑的肆虐蹂躏,烽火四起硝烟弥漫,家国仇民族恨相交织,民众泪壮士血共汇流,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抗日组织发动群众,勇斗顽敌、瓦解匪帮,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不断发展壮大,一步步走向胜利。
这是一部敢于直面历史原貌、尽量还原历史真实的小说。对抗战时期的潍安大地上,不仅有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不畏生死艰苦抗战,亦有国民党顽固部队、土匪、日伪军等各派势力鱼龙混杂割据山头,既相互倾轧又相互利用勾心斗角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不回避不遮掩亦不添油加醋地瞎掰,而是力求真实地记叙、展现历史真相。而正由于如此,才更加凸显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潍安武工队穿梭、游刃于各派势力之间,发展壮大成为当地抗战主力的传奇故事。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陈树形象的塑造可谓血肉丰满朴真可信,作者没有如当年的文学文艺作品那样让他一出场就亮相为“高大全”光彩夺目,而是起因于他遭遇个人情感不顺婚姻不幸愤而离家出走,投奔八路军队伍,而随他同行的六个小伙伴,当然也不是有着报效国家救国救民的觉悟,而是青春少年的哥们义气,跟了陈树这个他们的精神领袖似的“孩子王”集体出逃。当他们投身到革命队伍抗日的洪流之中,是党的引导与教育,是战争的大环境,一次次血与火的出生入死的搏斗、锤炼、考验与洗礼,使陈树逐步树立、坚定了革命的理想信念,历练出威震四方的英雄胆略。相随而行的小伙伴们也一个个于烽火硝烟中经受锻打成长成熟起来,成为具有明确的信念与目标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自觉战士。
当然,小说中若能于战争的宏大背景下穿插描绘一下潍安的地理风物民情民俗,再把主人公陈树与李青的爱情这条线写得更细腻温婉更饱满些,把我方抗日力量与父老乡亲生死与共的鱼水关系展现得再深沉鲜活些,这样一则将会使作品内容更丰厚更具地域特色,使主人公形象更血肉生动,再则亦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一场接着一场的炮火连天兵刃厮杀血肉模糊的紧张激烈中有些喘不过气来时得以有一张一弛的舒缓时刻。不过,瑕不掩瑜,《潍安武工队》依然是一部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都较强的小说。
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于今已过去七十多年了,要透过历史的烟云,拂去岁月的蒙尘,把那段非同寻常的岁月以文字的形式记叙、铺陈、展现出来,打造而成一部现代文学作品,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除了高度自觉十分强烈的历史、民族责任感之外,还需要极深厚、娴熟的文字创作功底,需要知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苦心孤寂呕心沥血的写作精神。毋庸讳言,于今的文坛喧嚣浮躁花里胡哨,这样自觉地、郑重严谨地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先辈,警示后人的作品不多了。捧读这样的小说,不能不对作品、对作者肃然起敬。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