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进荣老师散文《赶集》外诗两首

1、赶集
作者 /杨进荣

0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像一坛陈年老酒,散发无数的乡韵文化,而赶集则是乡韵文化,农村街镇,一道外国人看不懂的存在,也是久居都市的人不能理解的奇葩。
赶集的诞生兴衰与社会的文明进步直接相关,更受信息化工业化时代的直接影响。
立集开市,初衷是为了给偏远之地的人们,搭建一个以物易物的平台,提供一个交换的渠道,互通有无,增加收入,繁荣经济,活跃城乡。
我的故乡处两省四县的咽吼部位,素有鸡鸣两省之说,被誉为旱码头,回汉人民利用集市,交流日用品,贩卖皮毛山货,交易粮食木材,卖买牲畜家禽。逢每月有一四七的日子,在镇上逢集,忙累数天的农人,盘算好家用农田的需要,为省工省时,前去集市一次性购足或售出。
当下集市的规模逐步葁缩,其重要性也逐步衰退,廿年前,逢集赶集可是一项隆重而热烈的事情,购物约见,散心游玩,年轻人要穿上干净的衣服,早年步行,近年骑新自行车到摩托,再到小汽车,鸣笛开出熙熙攘攘的人群,用时髦词讲,拉风!大姑娘,小媳妇打扮的花枝招展,风似地走来窜去,好似专门吸引小伙热烫的目光,凡正,我从他们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举止表情中,是这么猜侧想像的。
冬道腊月,在外工作的干部工人打工者,回老家过年,花可观的钱置办年货,更是让少女们怀春的心不能守心安分。打情骂悄是常见,媚来眼去是常有。
当时年幼不能理解,村舍这些流长辨,剪成二道毛(短发)的女孩为什么会这样?恶心,讨厌。长大后,明白了,怀春的年龄谁不期望找个有前途,有好家道的人嫁了,至少,不再受二遍苦呀,谁都无权干预或拒绝,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02
先立集才有集可赶。故园,刘家寨子镇,立集之史相当久远,可追溯到明清以前。据老人们讲述,古代,刘寨的集市规模和物品很是盛大齐全。集市位置在现河北一代,绵延数里,染纺,当铺,铁匠铺,油房等设施作坊依山底走势造建,繁花不是一般。自从一九二0年海源大地震后,刘寨川被一条裂谷一分为二,原住居民基本在地震中关门,死亡近绝,因裂谷而将一社分外两处,南庄北庄。现住居民,大都是地震后所迁至此。
地震后,很长一段时间,刘寨集市随之流产。给新移民带来了诸多不变。乡绅杨儒林老先生,联合附近富户李应海,孙维峰等人,选择吉日,重新恢复了刘寨集市,为富余当地百姓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风水流转,集市地址选在了河南,至今未再更变。
旧社会设集先要请高工卜定良辰吉日吉时,备好三牲之礼,供清地方方神和财神,趋到僻害,高工发文,向天地行三嗑九跪之礼,伴有黄裱茶酒祭奠,乡绅领乐班奏乐,诵读开集立市辞,颁布逢集的乡规民约,大戏五天六夜。
立集开市是方圆百里的重大活动,其它乡镇的头面人物一般都会前来祝贺出席,并配送赞贺词语!同时会随从民间高手,到被贺方的立集日,现场表演杂技武术,灯影戏曲。彰响同脉相连,友谊长久之意。
整个过程类似于现代重大工程的开工仪式,只不过套路旧式迷信一点罢了。
我年幼时,若遇逢集日,借中午放学的功夫,先要背上书包,在人流里跑上几圈,拣拾几片菜叶和瓜皮,抱在怀里,清洗干净后,自己吃用。现在回想,饥饿的年代,那瓜皮也分外香甜,用爪皮淹制的咸菜,吃玉米面懒疙瘩就一口,顿觉那饭至今回味,都感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饭菜。
逛集市也是一种休闲的享受。众生百态,服饰不一,长相各异,性别有分,少长云集,有剂破头观看的,有两人各伸一手与对方衣襟下,暗自讨价还价的。猪仔叫,羊羔唤,鸡呱呱,驴昂昂,市侩且田园,功利不世俗。
旧的书报刊滩,多看几眼,能以折旧的价格,搜集心爱可收藏的读物。随处的古董滩,多造访几趟,一个烟嘴,一个墨盒或一方砚台一把铜壶,都是活着旧历史,值得购回的纪念。
赶集,是乡韵文化的活化石。是多少代游子熟知的乡愁。
我荣欣,出生在一个离集市十分近的地方,通过集市,我认知了社会!

2、夜寻
作者 /杨进荣

趁着习习的夜风
我在古渡口追寻
清波柔柔地涌动
载不走一弯月亮的光阴
光阴在我的身边流走
就像风不知水的温柔
捡起一粒坚硬的石子
浪花里消失岸边的守候

3、田园拙咏
作者/杨进荣

踏青至田园,
老枝露新颜。
柳丝抚绿水,
春风醉麦田。
时有沙尘舞,
不碍诗人眼。
日喜闲云聚,
夜观暗月淡。
兴起泼沉黑,
笔飞忘俗凡。
香气醉客梦,
梨花更灿烂。

作者简介:杨进荣,会宁县刘家寨子乡人。本科学历。中学时代起在巜中学语文报》《诗歌报》《散文林》巜诗人》《驼铃》巜白银晚报》《白银文艺》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多篇。现供职央企,从事文字工作。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