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姿势》半山风之颗粒归仓如蚁人生

颗粒归仓,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那个时代的农民的共识。艰苦的年代,他们人人辛苦劳动,个个节俭生活。这种精神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形成他们那个时代的强大基因,变成每个人的终生行动模式。或者为了生存而同艰苦环境斗争,在耳濡目染中孕育了时代的基因。

那时我上小学。夏季麦子黄熟的时候,学生就要放忙假一周。在这一周内,除了在家里帮忙,还有一个具体任务: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要捡拾不同斤两的麦子。有时候要麦粒,有时候要麦穗。

当时收割麦子,全是人工体力活。收麦先搭镰。提前把镰刀准备好,男女老少齐参战。那是牵扯全村人一年的口粮问题,一千多人一年吃饭问题全寄托在它身上了,所以,人们高度重视,特别是队长和有经验的长者,经常地头一站,用眼一观。割早了,麦子没熟好,欠收,可惜!收晚了,迟一天,万一遭遇风暴,摇落地上,一年的辛苦白费,众人的希望落空,几千人的吃饭成问题。所以麦子黄了,干部们的心在嗓子眼悬着……终于麦子熟了,搭镰。生产队开会动员,全村力所能及的所有劳力,齐心协力,龙口夺食。

麦浪翻滚,人潮涌动,任务分好,一进地,只听见:“刷刷刷”“噌噌噌”,离地头半里。干乏了,歇晌,队长找那些爱玩笑的人打趣。立马,说笑的,唱秦腔、眉户的,欢笑声裹挟着纯朴的亲切麦香在空中飘荡……
“布谷,布谷”唱和着,在蓝天白云里寂寞飞过……这时候,谁有闲情逸致听它们唱歌!

前脚割完,后脚就有青壮劳力,拉架子车将割下来,放成堆,排成行的小麦拉回到生产队的场里。当然,每个村子都有马车,就是皮轱辘的大木头车,用三匹马拉着,有熟悉马性的马车夫驾驶。还要会装车的老手三五个装车。装高了,上去一个人站在车顶,地上的人用叉往上扔,上面那个人接,踩实在。装满了,地上的人把绳子扔上去,上面那个人用力拉着,下面几个人用力拽,人都腾空了——像猴子荡秋千。直到上面那个人拉不动为止。每次装车,装满、装正不翻车为最好!马车夫,鞭子一挥“啾”一声脆响,车夫专业的驾驶语言“得,喔,驾!”出发了。刚才车上干累的人,躺在车顶,碧蓝天空,悠悠白云是布景,如山的麦子是流动的舞台,甭提那个兴奋,那个舒服,放开喉咙吼一嗓:“咱们农民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篡改的歌词里,听得出的是农民们的自豪!“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觉悟高!”丰收的喜悦浸满了每个农民的心窝,他们借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歌曲来表达。大路两旁,白杨树鼓起大手掌哗啦啦为他们鼓掌,一路欢歌到麦场!马拉车,人拉车,滚滚车声伴着歌声,笑声四处回荡……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丰收景象!

那些年轻小伙子也不示弱,自己一人一车,自己装,自己前后观察,自己勒绳捆绑。好了!开拔!车绊挂上肩,脚踩大地,深呼吸到丹田,汗水滴在田间,像个游走的巨型骆驼,将那一车车,一片片的麦子,将那全村人的希望运回麦场。
拉完了,让那些老人家,拉着麦耙进地,耧落在地里的麦子。派一个架子车跟着拉。这一遍肯定做不到颗粒归仓的,但是放心吧,活路没完。
麦子上场,碾、打、翻、扬、晾晒的空隙时间,组织妇女、老人、小孩子们进地捡拾。拾得多,捡得净没得说,否则,罚返工。再不干净,扣工分。

所有的活计,根据你的活路的轻重程度,所需技术高低定工分。年底结算决分,就知道你一年凭劳动挣了多少钱。你们家是透支户,还是富余户。所以我们从小就体会到劳动光荣,勤劳致富。

最后等生产队捡拾完毕,队长说:这块地,基本干净了“解放”!一解放,捡拾的都是自家的。妇女儿童进地,捡拾漏网之鱼,做最后的地毯式的搜索。

因为我们没有上下工的限制,所以整天泡在地里捡。头上戴着草帽,笼里放着手帕包的馍,放着葡萄糖瓶子装的水。饿了,吃一口;渴了,喝一口。将看不到头的麦地,转了个遍。成就感,随着笼里的麦子盖住笼底,半笼,平笼,满笼而剧增。有时候,就拿着扫炕的小笤帚,把那车辙里的麦粒连土一块儿收拾起来,回家用水淘了,晾干,干干净净的交给学校。

开学了,上交拾麦任务。大多时候,绝大多数人会超额完成班级任务,受到老师表扬。我是直接因此而“思想好,劳动积极”被评为令其他同学羡慕的红小兵。因为我妈是地主成分,我们家是中农,要当上红小兵多么不容易啊!那是我们这类孩子几乎天天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所以我从小爱劳动,从小坚信劳动能给我带来荣誉,带来平等,带来一切我想要的美好!今天看来艰苦奋斗——干工作从不讲条件;勤俭节约——从不会让馍渣掉到地上而捧着馍吃;还有家国情怀——集体的就是集体的,人人盼着集体富有,大渠有水,小渠才不会干涸……都在这劳动中得以滋养,潜移默化成我们的品格。
颗粒归仓,不浪费一粒粮食,那不是口号,不是夸张,而是实实在在做到了的事实。

等种上玉米,浇地,你就会发现,除了老鼠窩里有麦芽长出来,其余只有杂草!
对着老鼠窩里的麦芽,队长惋惜,并且在想对策!挖老鼠洞,把如阶级敌人一样的老鼠拉进洞的粮食——我们的损失,夺回来。

写完最后一个字。问90后我女,颗粒归仓何意? 毕竟是上过大学的人,回答:“人像颗粒一样归到沧海。”是吧?我和她爸相视一笑!
四叶草写作团队:
飞不动(崔粉),女,56岁,北屯街道办事处腰张东张人,语文教师,退休。一辈子喜读书,用心用情写作。
伯爵雅(赵文革)女,54岁,北屯街道办事处靳家村仁和组人,农民。生活简洁质朴,远离世俗,淡然面对生活的一切的村妇,以书为友。
张巧玲(小草),女,53岁,阎良振兴街道办事处民和东人,在职语文教师。生活态度佛系,能包容天下难容之事。
如蚁人生(梁峰),女,53岁,阎良区北屯街道办事处秦家村秦利组人,上过两年师范学校,在职语文教师。
编辑:高玉虎
本期作者:如意人生(梁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