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小庙》
作者 /百元生
主播/玉华
写在前面:这是五十年代初,显现在武屯村史上的一个故事....…梦童年童年的梦太多了,惟有这个梦,虽历经数十年沧桑巨变,却时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家乡的东北角有一座关帝庙,庙的右侧是一所院落,主人常年在外经商,那所院落的大门也就常年落锁。五十年代初,父亲从昆明卢汉起义部队退伍,带着母亲,哥哥和我回到家乡。那时家乡土改已经结束,好在政策对复退军人还是照顾的,家乡政府忙着给我们分土地,安置住处。那所院落也就成了我们的栖息之地。从那时起,我的童年便和那座小庙结下了千丝万缕的情结。

那座小庙坐北向南,总面积不过二十平方大小。庙虽不大却修的很精致。庙基高出地面一米多。六级台阶。宽敞的大门两边是两根红漆木柱,木柱上面用黑漆写的一副对联还清晰可见。上联:一卷春秋炳忠义,下联:丈二偃月挫群雄,庙门上方正中一块匾上四个大字:义薄雲天。庙顶是筒瓦封成。屋脊上垒砌的吉祥物,虽年代久远还留残体可见。拾级进得庙里,几座塑像尽收眼底。迎面关公像身高一米八,威风凜凜,端坐正中,右手压膝,左手绰髯。左边捧印的小将是关平,紧挨的的关兴,右边一个胡竖目张,手持大刀的是侍卫周仓。左右两侧墙上分别两副壁画,左边是水淹七军,右边是刘、关、张三英战吕布。这座小庙椐当时一位七旬老人讲:什么时候修建不知道,只记得在他十几岁时翻修过一次。塑像及壁画都由一个富商请来高手打造。难怪每座塑像都栩栩如生。无论尺度比例,面容表情,颜料搭配都那么恰到妙处!虽数十年过去有些褪色,但整座塑像每个部位都连接紧密,沒有明显松动。令观者无不惊叹!

壁画也是如此。刘、关、张,各执兵刃,三人三马,把人长马大的呂布围在中央,拼命撕杀,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大有观赏走马灯感觉。尤其张飞给人印象最深:手持长矛,环眼怒睁,嘴巴大张,胡须和睫毛似乎铮铮作动!水淹七军分两个内容,一面是白浪滔天,人仰马翻,随流逐浪,一面是关公凛然端坐,于禁伏地求饶,画的逼真,竟似观者身临其境!据说解放前这里香火很旺,不时还有达官贵人来进香!自从住进这所院落,小庙就成我生活内容的一大部分。每天放学回家,母亲就让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庙里神台一傍写作业。当第一次进到庙里,我们几个小伙伴被那场面吓的撒腿跑了出来!但好奇心又驱使我们小心翼翼走了进去。时间一长,又听大人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得知关公是好人,我们的恐惧心理才得以消除。就连面目狰狞的周仓我们也敢教训他起来!

逢阴历初一、十五,许多善男信女一大早就来到庙里,烧香,祈祷,诵经,非常热闹!一到春节,大年三十晚上,神台前燃起四支大红蜡烛,续燃到天亮,交子时,村民们便陆续提着供品香箔来朝拜关公,以祈新岁平安!节假日,只要逢这些活动,我们小伙伴们一定去凑个热闹!和大人争敲木鱼,学大人跪拜,如有随大人来进香的小伙伴,我们还装出十分老练的样子,用从大人那里学来的话警告他们:"你们可不敢乱摸神像和墙上的画,如摸了,神会在半夜去捏你鼻子"!一一大人这种说法我们也深信不疑!.随看社会主义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知有了很大转变。小庙的香火也冷了下来。往日那香烟缭缭,木鱼声声的场面也渐行渐远渐无声了!但,几尊神像依旧还是那么慈祥地看着人间!

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庙里有人影闪动,我跑上去一看,西墙下铺着两张蓆,蓆上坐着三十多岁一男一女,还有十岁上下两个姑娘和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两个姑娘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白皙脸庞,很像年龄大的那个女的。看上去她们十分疲惫。我赶忙跑回去告诉母亲,母亲说那是安徽的一家人,他们那里发大水,他们来我们这里逃难来了!我忙问:"那她们咋吃饭呢"?唉!母亲叹了一口气,随手递给我一个大南瓜,说:"去吧;孩子,先把这个南瓜给他们送去。"我抱着南瓜跑进小庙,说明来意,男主人接过南瓜,随我又来到我家,把南瓜放下,十分感激地对母亲说:"谢谢大嫂,谢谢你们,你们不用担心,我们带着粮食,带着粮食。"千恩万谢的走了出去!那时侯,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人们生活十分艰苦!他们住下后,每天天蒙蒙亮,男主人就挑起一对大竹筐,扛上一根长勾镰,带上十一岁的大女儿,去削一种叫马丁刺的中药卖钱。女主人也是在丈夫走出不久,便带上二女儿和小儿子,挎个竹篮就出去了。午后,便又携儿带女回到小庙。后来才知道,她是有意背着我们到较远的地方讨饭去了。尽管这样,他们从不接受附近人家的施舍。但是,不管谁家需要帮忙,他们从不吝惜自已的力气。


在别人眼里,这一家人活得很累,可人家也有舒心的时侯。每天傍晚,一家同聚一堂,喝着从家乡带来的粮食做的粥,高高兴兴谈论着在外一天所见的趣事。小庙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男主人的笛子吹的很好,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那悠扬的笛声便溢出小庙,飘荡夜空。母亲便随着笛声的旋律在低声哼唱《苏武·留胡节不辱…..》母亲告诉我,这是一支中国传统歌曲,叫做《苏武牧羊》,接着,母亲又给我讲了苏武的故事。第二年开春的一天傍晚,女主人给小庙附近几家各送了十几个水果糖,在当时这已是厚礼了。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一家便悄悄地永远离开了小庙!一九五八年,热火朝天的大跃进来了,全国人民都在改造思想,大破大立,一天下午,学校一个孙姓的共青团员教师,带领大班廿多个学生,手持铁锹,冲进关帝庙,推的推,砸的砸,一阵疯狂过后,这座经武屯村民精心保护了数十年的文化遗产,慰藉了多少人心灵又使多少人精神得以寄托的所在,转眼间一片狼藉.......!
写于二零一九年四月

作者简介:百元生,洛阳伊滨人,70岁喜上文字,虽无大成,亦如痴如醉。

玉华,实名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播音爱好者,喜爱朗 诵,喜欢旅游。近三年有数百篇朗诵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