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剪影(二则)
文/何以消夜永
我心中的苏武
一盏灯、一壶酒、一整夜,孤老人喂羊时等花谢;那一年、那一别、那思念,谁把故国堆成三尺雪。
长安城外的夜,北海边上的雪,苏子卿握紧了那根已是光秃秃的旌节,眼前的汉使还在激动地述说,可声音大概在风雪中失了真,他只能听见几个模糊的字眼:昭帝、和亲、上林苑、十九年。他看见汉使嘴唇的上下翻动,雪花一沾在上面就融化不见。他突然觉得有些乏了,于是他转过头去,看向那个在史书中只有几个笔墨的胡妇,看向通国,却觉得视线也有些模糊了,雪落下成水,脸上有水滴蜿蜒,他分不清那到底是雪还是泪。
汉使仍在宣读着汉昭帝的昭述,用尽词汇赞扬这位英雄的气节,忠诚、爱国、淫贱不移威武不屈,完美得似神仙转世。
他突然停顿了一下,看向面前那个平凡的,须发尽白的老人,苏子卿正在做一个很奇怪的动作,他举起右手紧紧地悟在左胸上,仿佛想知道那里面的东西是不是还在跳动。
马未歇灯未灭,夜怎眠?朦胧中,又想起,谁笑靥。
汉使带着民族英雄的归途上,苏子卿一直不能入睡,旁人都认为十九年的艰辛蛀透了他的睡意,只有北海边上的羊群知道,他在怀念。那场相遇,慕她绣得一手好花鞋的子卿终是更慕家国大义——载誉归汉,风光无限。
只是啊。北海边的胡妇与通国还在等待,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等待着岁月轻轻的叹,自古阴晴圆缺。

洞若观火
时间的风声在时间里涌起,岁月的阳光在记忆中斑驳。春秋黑云压城,成国甲光向日。
我看见蔺相如的背影。
他在后退,可每当他退出一步,天地就前进一寸,风云变色。
我最钦佩蔺相如的,是他身上一种相当独特的智慧。他有着一种以退为进的技巧和洞察人性的本领,正是因为洞察了人性,他才会在很多时候选择了以退为进,以守待攻。
面对强秦,作为赵使的蔺相如成功地找到秦王人性的弱点——大国之尊。正是因为国强帝尊,秦王才会想巧夺和氏璧,让赵国吃哑巴亏;可也正是因为国力的差距与地位的悬殊,逼迫着秦王不得不考虑秦的尊严与形象。蔺相如欺骗了他,人们称赞蔺相如不畏强秦;可如果他公然欺骗蔺相如,那整个秦国都会背负上失信的骂名,所以他犹豫了。而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不决,于是他退了,直接将自己的生命押上赌桌,来赌这一退步能让秦王投鼠忌器,不敢杀他。
因此他在向秦王提出处死自己的要求后,他清楚地知道:秦王不会杀他。
而秦王果真放了他离开。
不仅是对秦,对待廉颇,蔺相如的目光依旧敏锐。人性在他面前犹如赤裸的羔羊,毫无秘密可言。
我甚至怀疑所谓他对门客说的话,只不过是退得更远一步。
他知道这些话一定会传到廉颇耳中,他甚至能想到以廉颇之直爽,必定上门请罪。
对人心的洞察使他从一开始就知晓了让廉颇心服口服之法,于是他先退一步,避让廉将军,再让那些话传入廉颇耳中,从而促进将相和的美谈。
不可否认的是,蔺相如将他洞如观火和最锋利的防御都用在了以社稷为重上,这已足以让人铭记千年。
但他又过于孤独了。一个洞察人性与人生的人注定孤独,一个把生命当做赌注的人,得到的也必然是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