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德胜马戏团的艺术生涯
文/武双喜
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祖父(解.放.前)常年往来于扶风绛帐(开烧房)和南武村之间,由于路途遥远,祖父买了一匹棕色骏马,以做快骑。怎奈那马脾性暴烈,压根连马鞍都绑不上马背。祖父正寻思着想将此马卖掉,适逢西北德胜马戏团团长耀文叔回乡探亲路过,父亲给耀文叔诉说了祖父买马的苦恼,耀文叔爽快地说:“走,我去看看。 ”随后笑着对父亲说:“没有我降伏不了的马。”说着就来到了那棕色高头大马跟前,父亲牵着马来到官路上,耀文叔说:“把缰绳缠好,撒手,让开。”父亲放开缰绳的一瞬间,那马扬起脖子,嘶鸣一声,撒蹄朝着官路哒 哒 哒 飞奔而去,路上扬起一片尘埃,那马跑出去有十步距离的样子,耀文叔如燕子般轻盈飞跃跨上了马背,那马突然腾空跃起前蹄,矗立在马路中央,说时迟那时快,耀文叔左手紧抓马鬃,右手拍打马背,双脚夹击马肚,大声吆喝:“驾!驾!驾!”父亲和众乡亲站在路口看着耀文叔骑着马如离弦之箭消失在视线中。约摸有半个时辰,耀文叔站在马背上悠然吼着秦腔回来了,一个鹞子翻身跳下马背笑着说:“好了,这回这马绝对驯服下了,会乖乖听使唤的。”父亲和众乡亲一看那马通体冒汗,四条腿都在打颤。马鬃上似有热气蒸发且有汗滴掉下。骏马张大着嘴巴,口鼻同时喘出粗气。这是留存在我记忆里父亲讲述的<西北德胜马戏团>团长的一小片段情景。改革开放后,在村里看了露天电影《红牡丹》,剧中马戏团演绎生涯的情节让我联想起了村里老人们讲述的西北德胜马戏团。时光如白驹过隙,历经数年,不觉快奔花甲之年的我,有很多次在抖音上看到马戏、杂技视频,又不免想起了童年记忆中老人们口中描述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西北德胜马戏团,曾无数次在我脑海里呈现……

据《岐山县文史资料》记载,武耀文出生在岐山县青化镇南武村。小时候,家中还算富有,耕地充盈,兼营小商。父亲武鼎在扶风县城开设“福兴魁”肉架子,生意兴隆。到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关中大旱,周原大地灾荒尤甚,田禾无收,生意倒闭,家道中落。二十多岁的武耀文,也不得不出门逃荒。离家时,身无分文,怀里揣了几个菜馍,翻山越岭沿路乞讨到了四川。为了有一个立足之地,求一碗饭吃,他就在一家菜铺当伙计。不久,北京的“一撮毛”马戏团到四川演出。因卖菜关系,他与马戏团人员熟识。当时,杂技团需要一个马夫,他就进了杂技团。从此,随杂技团辗转各地演出。除喂马和干杂务外,闲暇空间他经常看演员们练功和表演。时间一长,他对杂技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心想喂马不是长久之计,便萌发了学艺的念头。以平日所见,便暗暗地练气功及各种技能基本功。由于他聪颖好学,不怕出力流汗,刻苦磨练,时间不长,就有了很大长进。后来,有一演员意外受伤不能演出时,他就顶替爬竿表演。不几年时间,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各种技艺娴熟过硬,成了杂技团的顶梁柱。武耀文随着功夫技艺地不断提高,以及威望影响力地扩大,他雄心勃勃,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句话一直埋藏在他的心里。由于他在团里和队友爱护有加,友谊深厚。技艺过硬,几年时间为团里创利丰厚。马戏团班主看出他的心思,对他说:“看在你多年为马戏团付出的功劳上,允许你另立门户,创你的天下去吧,你是好样的,我不会看错人的,咱们现在人手充足,你喜欢谁,尽管说。”此话一出,武耀文欣喜不已,他点名要了十唻个人,其中有“一撮毛”班主的养女王玉娥,于1930年成立了<西北德胜马戏团>。众友们拥戴他为班主。从此,在陕甘两省走乡串镇,撂地谋生。一边演出,一边收罗人员,规模不断壮大。新进队员苦练技艺,演技不断提高,演出足迹不仅遍及八百里秦川,而且远涉中原、西北、西南各地,当时,被称为西北杂技艺坛一霸。
解.放.前,武耀文曾多次带马戏团回到家乡,用精湛的演出慰籍乡亲。其品德和技艺,为故乡人传颂乐道。到了民国末年,时逢战乱,兵燹匪患,动荡不宁,马戏团无法进行演出,偃旗息鼓。武耀文一度把马戏团带回家乡休整,离家近的,发给盘缠,回家休息,无家可归的,就和家人吃住在一起。
解.放.后,再度组团演出。当时西安云集了很多杂技团,有兴平的人称王疯子“西北同义杂技团”、河北张福升杂技团、长才马戏团等。互相搭棚竞技。看到这种情况,武耀文非常兴奋,他感到新中国给杂技艺术带来了春天和希望。这更激发了他献身杂技艺术的热情。在甘肃、庆阳、西峰等地的竞争中,一一战胜对手,使之名震西北五省。
武耀文深知艺人闯江湖不易,因而他恪守先德,操守正直义气结盟的信条。待队友们如兄弟姐妹一样。演出收入多少,公平分配。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去留自由。团内联姻结朋,切磋技艺。经济管理,他从不让家属插手,自己也不私自挪用公款。因此,深受团内同仁敬佩和拥戴。马戏团流传一句话:“会用人,武耀文。”
武耀文注重人才培养,演员阵容强大,他和大徒弟 柴青山 擅长马术、气功、顶竿、竿上绝活、马道全活;马戏丑角外号:高射炮的节目幽默风趣,让观众轻松愉悦;九岁女孩:武天凤高空辫子荡秋千,惊险绝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观者尖叫声不绝于耳。
王玉娥 擅长蹬技,蹬技分轻蹬和重蹬,轻蹬如雨伞、扇子等;重蹬,如彩色陶瓷坛子和超大水瓮等,蹬车轱辘(老式马车轮子)上面坐三四个小孩,(几个成年人才能抬起来),她表演得轻松自如,她的长椽蹬技,凳子上要坐八九个人,由她双肢顶起旋转运行,当时堪称一绝;她的马术表演以独占“双马”最为精彩。
秦桂香 马术、蹬技、竿上技巧如行云流水。她的蹬坛子也是一绝,以诙谐风趣的演技让观众叹为观止,她的马术表演沉着自然,如一人骑双马,甩身着地拾钱(银元)、八步赶韂、动作惊险优美,潇洒自如,高竿技巧让人目不暇接,(竿高四丈有余)她凌空在竿上做金钩倒挂、鹞子翻身、赤手攀爬立绳,高难度动作表演让观众赞不绝口,喝彩声四起;四大台柱子撑起西北德胜马戏团的一片天。
西北德胜马戏团鼎盛时期,丰富多彩的节目有:跑马及马上杂技、高杆竞技及空中飞人、高脚独轮车頂碗、高空走钢丝及杂耍、垒罗汉竞技、钻火圈及喷火、上刀山及竿顶杂耍、水流星及转花蝶等。精彩绝伦的演出让观众目不暇接,喝彩声,掌声雷动;其十二岁的女儿武招弟表演童子功、拉大顶、顶杯、高杆高空各种花样动作表演、独轮车转碟、翻筋斗,前翻、后翻、侧翻、弹跳至一方桌上表演柔术、软功倒翻口叼鲜花旋转十多圈;马术表演如马上拉丁、马背托身、平身马项、倒挂金钟、金鸡独立、海底捞动作,这些都是在紧锣密鼓的配乐声中及快马行进中完成惊险刺激的技艺,看得观众心惊肉跳,目瞪口呆。
1958年西北德胜马戏团交由岐山县接管,更名为<岐山县大众杂技团>团长:武耀文,指导员:张耀亭,地址在岐山县塔寺庙内。全团三十多人,四匹马;1960年5月陕西省文化局举办全省马戏调演,<岐山大众杂技团>名列榜首,省文化局为他们颁发了奖状和锦旗,同年十月武耀文率队和其两个团队都加入陕西省魔术杂技艺术团;陕西省魔术杂技艺术团出访多国;1962年刘.少.奇来西安视察,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观看了杂技演出;六二年底武耀文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回乡务农,此刻他的心情五味杂陈,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地辛勤耕耘着贫瘠的土地;他将用心血创建的西北德胜马戏团的所有设备及人马,无私奉献给了陕西省魔术杂技艺术团。
1973年8月23日武耀文怀着一颗壮志未酬的心永远地离开了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 虽然名震西北五省的西北德胜马戏团掌门武耀文溘然离世,但其马戏团的艺术精髓能在陕西省魔术杂技艺术团表演的视频中看到;他生前帮困济贫、福泽桑梓,乡亲们是不会忘记他的;他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必将流芳后世……
作者风采

作者简介:
武双喜,1962年生,岐山县青化镇人,农民,现居西安。文学爱好者,2015年起曾在《陕西农村网》、《陕西市政杂志》、《陕西市政网》、《岐山作家》、《岐山洪霖》、《爱我岐山》、《秦岭天地》、《中乡美视角》、《昆仑文学》等平台刊载过拙作,代表作有:宝鸡乡村爱情故事《香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