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在春风与繁花中又到人间。多少中华儿女缅怀先烈、缅怀先辈业绩,感恩前人,激情满怀,更加坚定信心发奋图强。尽管疫情未尽,行动受限,但敬畏感恩之心却是常怀不减。对抗疫烈士和逝者的悼念,就是最好的印证。清明节,是国家审定的节假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节。树发千枝,归于一根,河流九派,发自一源。水有源,树有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正所谓“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祖辈养育我,我抚养儿孙,一脉相传的链条,是维系亲情的根本。寻根问祖,是回答“我来自哪里”的最好方法,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清明,历来是人们寄托哀思、感恩先祖的时节。许多工作在外的人们,特别是年纪大点的,每逢清明将至,便引发思乡之情、念亲之意。即使远涉千里,也要携带家人,或上坟祭扫,或树碑立传,或续修家谱,以期理清世系,知其根源,感恩前人。
近日,清明之时,与洛宁一裴姓老同学、老朋友见面,说起话来,言及祖上系由杨疙瘩村迁来,想让我陪他到老家转转。于是,我便愉快地和他一同来到杨疙瘩村。
杨疙瘩村位于渡阳河北岸,宜阳县可乐湾村西。过了崛山大桥,稍向西北一拐,很快便到。绿油油的、长势喜人的麦苗,盛开的、散发着清香的桃花,还有那密密的树林,簇拥着这个汉山脚下的村庄。村里裴姓长者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告诉我们,村里的居民裴姓和杨姓最多,也有其它几个姓氏。当叙及裴姓渊源时,那长者说,村里裴姓来自山西,不仅有手抄家谱,村里还有一方清朝古碑,可以为证。现在正准备将古碑经过翻新,重新立于村口,于是便带我们瞻仰了这方古碑。

古碑系清光绪十二年所立,村民刨出后,现在平放于村委院内。由于年代久远,碑上字迹有的已很难辨认,经清洗后,努力分辨,才看清碑文。碑文较为详尽地记载了裴姓的来历和村名的变迁。现将碑文公布于众,希望能为洛宁和外迁的裴姓后人提供一点寻根问祖的参考线索。碑文抄录如下:
碑名:處士治輔裴公墓
碑文:
公諱應澤治輔其字号龍溪系出山西聞西裴柏村古邑鄉唐晋公裔也迨明初洪武四年有祖諱成始遷河南宜陽栲栳湾居焉没塟漢坡老茔后因裴氏蕃衍更村名裴家灣數傳至正生二子長諱天佑次諱天寧俱塟老茔後百步外天寧生子四公居行三自公卜是山人丁漸旺孫會世代名列碑陰併垂長久邑庠生员元孫環敬序
雲孫衣纯沐手敬書
大清道光十二年歲次壬辰孟夏上旬穀旦立
意译如下:
裴先生名叫应泽,治辅是他的字,他的号叫龙溪,祖上出自山西省闻西裴柏村,是过去县里唐晋公的后代,到了明朝洪武四年(1371),有个先祖名叫成,开始迁往河南省宜阳县栲栳湾(现在的可乐湾)居住,成去世后葬在汉山坡裴氏老坟,后来因为裴姓后代繁衍众多,就改村名为裴家湾,经历代相传,到至正一代,至正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天佑,次子叫天宁,(天佑、天宁去世后)都埋葬在距裴家老坟百步外的地方,天宁生了四个儿子,(应泽)先生排行老三,从(应泽)先生经占卜埋在这座山以后,(裴姓)人丁逐渐兴旺起来,子孙会集世代人名列于碑的背面,同时希望名垂永久,县内秀才裴环(按辈分应是应泽公的元孙)敬写序言。
云孙衣纯净手恭敬书写
清道光十二年(1832)
农历壬辰年四月上旬吉日立碑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碑文中“数传至正”一句,似应译作“经历代相传到正这一代”,但村里长者说家谱上有先祖名为至正,故译作“经历代相传,到至正这一代”。
碑文只记载了次子天宁这一支系,长子天佑支系并无记载,是无子还是迁往别处,有待考证。

碑阴各代名讳不再抄录。
古碑是最好的物证,一百八十多年前的古碑,告诉了我们杨疙瘩裴姓的来龙去脉及迁徙情况,碑阴的历代名讳更让后人知道了裴姓先祖的世代传人,为后人寻根求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当我们离开杨家疙瘩时,朋友一路兴致勃勃,谈笑风生,有一种深深的融入血脉的幸福感,想不到这感恩的寻根问祖行为,竟有如此神奇的无形的精神力量!
可赞!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