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饭店协会日前发布倡议,引导餐饮企业开展公筷公勺双筷健康行动,做健康饮食习惯的倡行者。倡议提出,餐饮企业对围桌合餐主动提供公筷公勺或双筷,引导客人正确使用,阻断餐桌上的疾病传染途径。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分餐制服务,提升健康服务理念,培养客人健康文明用餐意识,倡导餐桌文化新风尚。山东省近日发布《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积极推广分餐制,采用“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等方式提供分餐服务,已得到全省1500多家旅游饭店的积极响应。
这次疫情敲响了卫生安全得警钟,像新冠肺炎一样凶险的“人传人”病毒,呼吸道传播是其“大通道”;不少家族确诊病例,除近距离飞沫传播外,恐怕“私筷”共夹一盘菜也是主要“祸根”。
现代科技表明,筷子细小凹槽里藏有许多细菌,会引发痢疾、肠胃炎等疾病,用餐前需彻底消毒;而“私筷”可能会将病毒交换给他人,家庭式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碗筷就有极大的“嫌疑”;若与甲肝、戊肝、手足口病、伤寒、肝癌患者混用餐具,病毒也可能通过唾液传染健康人。
而在生活中,“私筷乱夹菜”现象司空见惯:如今,多数饭店客人无特别要求时一般不放“公筷”,有的饭店给聚餐客桌配备的“公筷”也经常被“闲置”。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爱吃的菜“挑肥拣瘦”翻个不停,甚至有人习惯性把所有菜夹起来放下去地反复“猫戏”。假如有此嗜好的人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筷头便会在大快朵颐之时,让同桌就餐的所有人成为“密切接触者”。
“公筷”的作用也并不是防止把盘子里的病毒“夹到”个人碗里,而是防止个人分泌物中的病毒进入公盘;这就需全桌人都使用才能管用,一旦一人弃之不用就失去了“公筷”本身的意义。也并非只有亲近的行为才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用公筷”恰恰是对在座所有人的尊重。因此,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感觉有点“见外”,“使用公筷”是餐桌文明的一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