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尽滴思亲泪,妈在天堂知不知
妈妈,你在那边还好吗?
文/ 曹石峻
母亲出生于古城西安城皇庙后头,一个叫桃胡巷子的财东家,从小过着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的生活,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有着母亲的足迹。在那个黑暗的,人吃人的旧社会,由于家遭大祸,母亲嫁到了白鹿塬上我们这个穷家,由资产阶级变成了无产阶级,从一个啥都不会干的大家闺秀,成为了能织能纺的劳动妇女。
母亲是一位大脚女人,外祖母受辛亥革命以后进步思想的影响,没给母亲缠脚。母亲从小就接受着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所以她对娃娃们要求的很严。
我小时候很调皮,经常惹母亲生气。生气归生气,母亲还是耐心的说服和教导。记得有一次我拿了一双筷子坐在炕上胡乱敲,母亲先是用眼睛斜着一瞅,见我没有反应便给我讲,小孩敲不得筷子。灶火爷今天原谅了你,下一回再还敲,灶火爷发怒了就要将鼻子掐掉。母亲这么一说,把我吓的赶紧放下筷子,再也不敢敲了。
有一天母亲没在家,我一个人觉得没啥好玩。为了验证母亲说的话是真是假,我拿起筷子敲了敲,然后用手摸了摸鼻子,鼻子没掉,我又敲了几下,鼻子还在。这时候我才明白了母亲是在哄我,她是让我听话学乖。
有一年春节,母亲带着我去给亲戚拜年,在路上她叮咛我,到了亲戚家见了長辈要有礼貌,不能白搭话,要怎么怎么称呼。吃饭时菜摆上桌,大人未动筷子,小孩不能先下手。夹菜时不能从盘子中间乱翻,要从盘子边沿夹,夹起了就不能放下,不得挑三捡四。吃饭时大人说话,小孩不能插嘴,要不然亲戚会说这娃没规矩。
母亲在做针线活时,总爱念叨孙中山的遗嘱,那时候我听不懂其中的意思,以为"余致力"是个人名字。母亲告诉我:"余就是我,致力就是干大事"。几十年后,当我读起孙中山的遗嘱时,眼前便浮现出母亲做针线活时的幻觉
读小学二年级的那年,有一天放学回家,我拿着一本《首战平型关》的小人书念,母亲在一旁边擀面边听。当我念到“我们怎能袖手旁观"时,因不明白是啥意思,便向母亲请教。母亲告诉我:“打个比方说,俩娃在打锤,过路的人不拉不劝,而是站在偏岸儿看热闹,就叫袖手旁观"。
小学二年级结束后,我考上了三年级,进入了大庙里的完全小学。学校是设在一个大祠堂里,村里的人都叫它大庙。母亲带着我去报名,一路上不停的给我叮咛:"大庙不像涝浮沿儿上的一二年级,三个村的大娃碎娃,学的好的,学的差的都有。跟学习好的娃在一起会上进,跟学的不好的留级生在一起耍会倒退"。母亲一边走一边说,我不停的点着头。
60年代生产队试种红苕喜获丰收,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吃着热腾腾的,又甜又面的红苕,母亲边吃边说:“旧社会门囗来咧卖红苕的,吆喝着热红苕,热红苕,谁能买得起吃得起。多亏共产党解放了穷人,要不然咱今黑咧还能坐在炕上吃着这么甜的红苕,你们長大以后不管到啥时候,都不能忘本"。
1970年那年推荐上高中,我没有被推荐上,心里气的不想吃饭卧床不起。恰恰在这时,村里一个被推荐上高中的同学要考试,来借我的作文,我借给人家后,心里很后悔。母亲便开导我,既然能借给人,就不要后悔,不要眼红嫉妒别人。这片地种的包谷長不出来,就到另一片地里去种麦子,只要你努力,不怕吃苦,老天爷是有眼的。
后来还真是赶母亲的话来咧,第二年春天,只有十五岁的我,就早早参加了工作。临走时的先一天,母亲一边帮我拾掇铺盖行李,一边叮咛,到了单位后,见到年龄大的人要叫师傅或老师,遇到不懂的事要多向老师请教,和老师讲话时不能坐着,要站着,站,得有个站像。不能油腔滑舌,打牙撂嘴,要虚心,要规矩,不要骄傲。
我参加工作不久,母亲被选为生产队的妇女队長,风里雨里吃苦在前。把轻活给社员们干,把重活留给自己。有一次我休假在家,生产队放工都大半晌了母亲才回到家里,我当时很生气。“人家三婶六婶只知道过好自己的日子,谁像你,一心扑在生产队的事上,把咱家的事全放到一边"。母亲听后生气的说:“你碎碎个娃,思想太不好咧,年轻轻儿的就有私心,長大咧还了得。大家相信我才选我当队長,既然当了这个队長,就得上工走在人头呢,放工走在人后头,要打铁先得自家的骨头硬,要不然,咋去说别人"。
母亲时常教导我,“做人要讲良心,不能忘了别人对你的好处,那怕是一点点,都要永远记着。如果有能力,就要加倍的偿还,人不能忘恩负义。与朋友结交,对方今天请你吃顿饭,你明天得还人家一顿饭,不能老想着占人的便宜。朋友之间,不能走的太近,过于热火咧,误会和矛盾也就来咧。淡淡常流水,酽酽不到头"。
“过日子要勤俭,不能铺张浪费,不能吃咧今儿不顾明儿,手里有的时候,不能忘了没有的时候。不能像有些不知道过日子的人,外头逮咧一个轱辘雁,屋里头丢咧一只老母鸡"。
母亲过去所说的,在今天想来,不是真理,也算是真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一辈子都吃不完,用不尽。
母亲,我的第一任老师,你的教导,我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简介
曹石峻,原名曹世俊,西安市長安區人。平生喜爱戏曲、文学、诗歌、音乐、绘画,少年时即进入专业文艺团体,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和绘景。后研习中国画创作,画风写实,作品雅俗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