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春吟作者 勿谓知音稀
久为家宅客,常羡鳜鱼肥。
蛰叫醒痴梦,春忘叩庶扉。
淡茶晨复晚,雅兴起而违。
蕙径无人影,孤窗送落晖。
久为家宅客,常羡鳜鱼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可惜的是,庚子年的春天是一个意味寻常的春天,是一个闭门思过的春天。西晋张季鹰见秋风起,便潇洒地辞官回老家吴松江畔去吃莼羹和鲈鱼,当然他是看到祸乱方兴,不愿卷进你死我活的厮杀混战中而找的一个借口罢了。实际上这个决定是非常明智的,同时代才华横溢的陆机等便在八王之乱中满门冤死,时人谓张翰为“见机”。有的文章里写的是“见机”,也许应该写为“见幾”,“知幾”,是“幾学”的幾。“幾学”是与科学相对应,但研究的面更广,更细微。辛弃疾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反用,讥嘲当朝的主和派只知道花天酒地,一味求和。
唐朝的张志和,则是在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春天里,在西塞山前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钓着肥美的鳜鱼。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经历了宦海浮沉和母亲妻子相继逝去的打击后,弃官离家,浪迹江湖。相比于孟浩然因诗句“不才明主弃”得罪唐玄宗,而后归隐林泉,显然张志和就好得多,因为唐肃宗曾赐给他一奴一婢,名唤“渔童”和“樵青”。浮三江,泛五湖,简直是范蠡一样的生活。后来在访问颜真卿的时候不小心落水身亡。像张志和这样的天才,即使做隐士,那也是著作等身的,平生著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要不然像颜真卿那是何等样人物,要下请帖邀请他来玩,不过因此而亡,肯定会给颜真卿的良心大大的不安吧!张志和平生烟水栖钓,杀生无数,是不会长寿和善终的,这个也是今天许多爱好钓鱼的钓客们应该借鉴的。所以“常羡鳜鱼肥”,就不但意味着鳜鱼的美味,更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久为家宅客”相互呼应。
蛰叫醒痴梦,春忘叩庶扉。蛰字的解释,是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蛰”一般组词“蛰伏”,“启蛰”,“惊蛰”,“蛰虫”,“蛰居”,“蛰藏”,“蛰龙”,从本意来讲,它是一个动词,所以“蛰叫醒”是一个错误组合的句子。这一句或许应该颠倒一下为:“叫醒痴蛰梦”才通顺一些,容易理解。
春忘叩庶扉。春天忘记了来叩问庶人的门扉。庶人,百度中说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这实际上是当我们丢失了道德根文化之后,用社会等级,身份地位来划分人的级别时候的一种说法。为什么呢?因为在黄帝的学说中,是按照是否进行修身来划分人的不同的。具体分为: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庶人是还没有进行修身的人。《大学》通常被当作儒家经典,排在四书之列,而实际上它是道家的,为什么呢?“大”是“道”的名,《德道经》第六十九章中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所以“大学”实际上就是“道学”。在《大学》中就记载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诗人自称为“庶扉”,就是庶人门扉的意思,带有谦称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改为:龙醒潜渊梦,春知叩庶扉。

蛰叫醒痴梦,春忘叩庶扉。为什么要改为: 龙醒潜渊梦,春知叩庶扉呢?因为“春忘叩庶扉”是个写得很好的句子,那么前一个句子就要有一个主语和“春”相对,而“蛰”字,在节气里面实际上是指龙之蛰。“隐有龙之蛰藏,显有蛇之蛰伏”。惊蛰原本是汉代儒生擅自修改的,原来是叫启蛰。因为要避汉文帝刘启的讳,而改动的。写下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清代学者赵翼就曾经考证过,“在古六历当中,‘惊蛰’皆为‘启蛰’”。日本的立法到现在还在沿用唐代飘洋过海传过去的唐朝历法,就是将启蛰放在雨水之前的,日本没有进行修改,但是我们从汉朝被修改了以后,唐朝又改了回去,在宋朝又改成了雨水在前,并且在这期间还把启蛰改成了惊蛰,沿用到现在。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启蛰这天,潜伏在深渊中的龙苏醒了过来。假如前一句中写龙或者任何生物,从睡梦中醒来,已经说明春天降临,但是唯独忘记了来敲叩作者家的门扉。令我很不明白的是,这个“忘记”的“忘”明明是仄声字,为什么放在这里却检测不出问题。但是如果这个“忘”字真的合适的话,后面作者提到了“蕙径”,又该怎样解释呢?春天不是忘记了来叩你家的门扉了吗?为什么园子里还郁郁葱葱生着美丽的兰草香径,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如果用“忘”字,再加上后面的“庶扉”,就会产生一种怨艾之情,好比“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但是实际上在我们国家里,新冠病毒带给大家的更多是团结,积极,奋进等正能量思想的人和事,并不像越南那样,一边是富豪花35万美金包机从欧洲带女儿回家,一边是穷人们卖儿卖女,引起民愤。所以笔者改为:“春知叩野扉”,“春来叩寂扉”等,用春天的繁盛反衬诗人的寂寞。
淡茶晨复晚,雅兴起而违。诗人的笔第二次落在饮食上了,看来整首诗充斥的低落情绪原来问题在这里,失去自由,又整天粗茶淡饭,让人雅兴难酬。用鲁智深的话说,嘴里要淡出只鸟来,琴棋书画什么的,都提不起兴趣了。
蕙径无人影,孤窗送落晖。很有南冠楚囚的心情,真是“对泣春天类楚囚”啊!这两句写得非常好,古香古色,让人如临其境,顿感其情。如果抛开这首诗的思想主旨,单看这两句诗的话,写得很令人赞叹。
这首诗写诗人因寂寞宅家而起的黯然心境,不能不说写得很好,也能看到诗人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最主要的是因为写出了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但是从思想境界看,可取之处不多。为什么呢?冯谖在孟尝君家里做门客的时候,因为饮食不够好,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抱怨自己没有鱼吃。但是冯谖的鱼不是白吃的,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事业长盛不衰。《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对于颜回的欣赏,孔子也讲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作为文学作品,如果单单只是反映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不能上升到更高的人性上,或者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那么它的意义是有限的。
庚子春吟
作者 勿谓知音稀
久为家宅客,常羡鳜鱼肥。
蛰叫醒痴梦,春忘叩庶扉。
淡茶晨复晚,雅兴起而违。
蕙径无人影,孤窗送落晖。
庚子春吟(修改稿)
久为家宅客,常羡鳜鱼肥。
谁醒潜龙梦,春空叩野扉。
淡茶晨复晚,雅兴起还违。
樱谢无人过,孤窗送落晖。
送援汉医生凯旋 (新韵)
作者 琳
江城染病八方援,
逆行生死谱新篇 。
汉人跪送英雄泪 ,
爱在人间暖心田 。
看这首诗的题目,知道是一首赠别诗,写离别内容的,虽然是写别人。就像骆宾王的《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离别诗,赠别诗,是古诗里面占比重很大的一个内容,佛祖释迦牟尼说人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爱别离,即是和亲爱的人分离。但世间各种分离的情形纷纭不同,这首诗是听闻武汉某市民跪送援汉医生离去的事迹,受到感动而触发感怀所写的。作者虽然是初学诗的诗人,表现手法还有些生疏,但全诗写得温暖大气,选取的题材和角度也很好。言为心声,从古到今,没有一个大诗人不是心灵美好的人,功夫在诗外,也包括要修养自己合道合德,关怀众生,热爱自然的上善之心。
江城染病八方援, 逆行生死谱新篇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显然作者想把所有东西都写进来,做一个完美的铺垫,然后再讲到自己想说的离别内容上,然而这样做是出力不讨好的。因为篇幅用去了一半了,还没有进入主题。
汉人跪送英雄泪 ,爱在人间暖心田 。全诗四句只有第三句写到主题了。第四句是主旨,它是隐藏在词句篇章里面的东西,但是不能直接把本尊请出来,除非很有必要。
离别诗一般是先描写环境,酿造氛围。比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司空曙的《峡口送友》:“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报道称:“3月20日,贵州援鄂医疗队员离鄂返黔,鄂州市民纷纷赶来送行。一位男子手握国旗当场跪地,不断向医疗队员作揖感谢。这一幕令许多人震惊,也让很多人泪奔。而据跟车采访的记者回忆:当时车上的医务人员纷纷起立、鞠躬给这位男子回礼。男子为什么要跪在街头?据当地媒体报道,这名跪谢医疗队的男子一家11口人全部感染,且有3名重症患者,是白衣天使们的精心救治,让他们康复出院,转危为安。跪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别的含义。但这次,他跪的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名流权贵,而是救助自己的医护人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恩人。”
所以这首诗应该围绕着题目《送援汉医生凯旋 》,一开始就要描写离别场面。 江城染病八方援。第一句应该点明地点,人物,事件,所以改为:“江城天使欲归时”。
“逆行生死谱新篇 ”。第一句说明了情况,第二句就要酝酿离情别绪,在想象中展开既美又忧伤的场景,催人泪下。改为:“别泪樱花似雨垂 ”。
汉人跪送英雄泪 。因为“泪”字上一句已经用过了,不能再用。“汉人”,这个词语一般指汉族人,用来专指武汉人,外延太大了,而且报道中跪送的只是一名武汉人而已,这样写会造成读者们误解。抓住两个关键词“跪送”、“英雄”,可以特写这个画面,使其定格在读者头脑中,突出跪送的感人场面。
爱在人间暖心田 。这种感觉是读者读诗之后留在心中的感受,特意写出来反而降低了诗词的水准。读者读到第三句的时候,会被震撼到,因为男儿膝下有黄金,况且跪的礼节离我们已经太远了,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长跪不起,为离去的医生们送别呢?这就等待第四句说出答案来。原来,合家十一口人全部被医生们妙手回春,挽救回来了,这样的大恩大德,无以为报,只有长跪洒泪,以谢人天啊!
送援汉医生凯旋 (新韵)
作者 琳
江城染病八方援,
逆行生死谱新篇 。
汉人跪送英雄泪 ,
爱在人间暖心田 。
送援汉医生凯旋 (修改稿)
江城天使欲归时,
别泪樱花似雨垂 。
跪送英雄长不起,
家人十口救凶危。
悼李文亮
作者 天高云淡
自救救人两未成,英魂先驾鹤西行。
凶瘟终究不饶恕,谣诼方才得证明。
精卫投填应有志,鲁连蹈海岂无情。
千年何止馒头血,百万当初点赞声。
自救救人两未成,英魂先驾鹤西行。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的概括能力极好,在第一联就把李医生的事迹以及不幸去世用沉郁悲慨之语一语道出。置身生死之际,一者自救,一者救人,李医生两皆未成,驾鹤西归。诗人的笔法简洁明了,干净利索,丝毫不拖泥带水,真是好文笔!自救,救人,两件事并列说,“救”字顶针,读起来有回环之美。“两未成”,同时否定,在一句里面好像风起了,风又止了,空留无限遗憾之情。“英魂先驾鹤西行”,则是对上句“两未成”的补充说明。字字句句大家手笔。这种写法令人想起郁达夫的《病中作》:“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上句里先提出一个“生死中年”的命题,然后自答道:“两不堪”,为何呢?下句则展开说明,生怎样,死怎样,有开有合,而且上句中自开自合,上下句又大开大合。所以诗人这两句真可与郁达夫名句媲美。只是郁达夫所写的更有普遍性,而天高云淡老师的句子是有特指的。
凶瘟终究不饶恕,谣诼方才得证明。这一联对仗工整,蕴涵丰富。“终究不饶恕”,单只读上句,会以为是指李医生,但是读完下句才明白诗人具体所指。“终究不饶恕”,也写出自救与救人两不成的深层原因。“谣诼”的意思是凭空捏造事实,对人加以诬陷和毁谤。出处是屈原《离骚》。
精卫投填应有志,鲁连蹈海岂无情。对于李医生的事迹,我读得不多,了解也不够深刻,只能说略有听闻。这两联所用的典故是否合适?是否有夸大其词呢?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李文亮医生真如精卫鸟一般执着奔走,呼吁群众吗?应该不是,所以用精卫填海做比喻言过其实了。鲁连蹈海,义不帝秦,放在如今的现实环境中也不合适。除非用来比喻国际间的形势。齐国鲁连生活在列国纷争,山河破碎的战国时代,他是一个智慧超绝,品格高尚,思想卓越,融汇贯通的绝世英才,用口才能退百万之兵。周恩来总理曾作诗曰:“难酬蹈海亦英雄。”苏曼殊则写道:“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著浮身。”郁达夫则写道:“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可见这个典故用在乱世中表现志士高节是很好的,但是放在今天四海一统的环境下,即使可以用来形容不苟同于黑暗势力,提前发声报警,但是实际情况好像也并非如此。李医生在同学群中发言之后不是告诉大家不要传出去吗?有些文章讲到“吹哨人”这个说法是出口转内销,为什么海外势力拿李医生的事情说事,做文章,是不是别有用心的呢,因为早于李文亮医生提前上报的另一位医生却默默无闻,为什么那位医生不是“吹哨人”呢?值得深思。所以这首诗的作者是真的很有才,诗句也极见精彩。“精卫填投”改为“填波”是否更好一些?
千年何止馒头血,百万当初点赞声。馒头血出自于鲁迅的小说《药》,但《本草纲目》中对于人血馒头是有记载的。馒头血是愚昧落后的象征,是吃人文化的象征,把这首诗的思想提升到这种高度,是振聋发聩的。李医生的死究竟暗藏着什么真相呢?看过一篇报道,具体不详说了,对于不明真相的人来说,的确是扑朔迷离的。“当初”一词把时间定格在事件当时,那么至今如何呢?诗人应该用“犹闻”二字吧?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更何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人的一生只是生命长河的一个横断面,只是一段流程而已,至于为什么造成千奇百怪的人生命运,那可都是自作自受,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事,今生做者是。李医生的生平有他自身因果的关系,也不能全部抛给外界,更主要的是个人的福寿多少才是主要原因。这首诗本身写得很好,至于李医生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清明时节,多事之春,是因果释放的时空场,也是祭祀和感恩的最好时候。所以很多事情牵扯精力,更文推迟,还望各位诗友们见谅。投稿作品,一定会找时间仔细鉴赏的。
作者简介
作者苍雪清竹, 原名杨敏,号紫霄山人。八零后,大连人,现居台州。十四岁写第一首作品《古园夜赋》,从此开始了文学与书画之路。一弹流水一弹月,一袖飞云一袖风。人或知之,称吾为真文人,半古人。以诗明道,道济中华。

作者微信号 cangxueqz
个人公众号,全凭一己之力运营,如果您喜欢,请多多支持,留言,关注,打赏和转发,任何一种都由衷感谢!
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