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名小吃:钱皮蛋
灌县(今都江堰市)紫东街米市坝,有一道石栅门,门的左面有一间幽深的铺子,主人就是全县出名的“钱皮蛋”。因为主人钱皮蛋的名号太大,现在都只知他姓钱,不知他名啥了。
说起钱皮蛋,1920-1930年代,当时也有三四十年历史了。钱皮蛋还没有名气,皮蛋包得很一般,没有什么市场,生活过得很艰难。
后来,钱皮蛋下了狠心,要使这个钱氏皮蛋在灌县打响,成为名牌,要做真正的“有钱人”。
他琢磨了很久,下乡找蛋源,专门在河边小塘吃鱼虾等活食的鲜鸭蛋,蛋选好后,在黑屋里对着阳光照,又挑出蛋黄大的,在配方上费尽心机加加以改良,过去用手抓,现在改为用秤称,配料由四味增加到六味。
经过如此这般改进后,反复试验,严格把守密封时间,果然包出了色香味俱全的皮蛋。
改进后的皮蛋上市几个月,就在全县引起轰动。“钱皮蛋太好吃了!”灌县大街小巷一时传开来。
人们剥 开皮蛋壳,就看见亮晶晶的松枝松花,蛋黄又大又红,晶亮发光,柔转牵丝,一股特殊的香味扑鼻而来;蛋黄入口细嫩,回味悠长,没有草灰味和碱味,一口气吃下两三个不会感到腻。
不久,崇庆县县、郫县、温江县等邻近几个县的蛋商来找钱皮蛋订货。
要说包皮蛋,这在民间可以说太普通了,都有自己的配方,谈不上秘密。但都没有钱皮蛋那样醇香可口。他的邻居回忆说:“钱大爷包皮蛋,是他摸索了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独门绝技。”
钱大爷对蛋的选择,新鲜度一向很严格。其配方,特别是草灰和碱,按百个配料,不差分毫,恰到好处。
邻县的一个老板的儿子要拜他为师,想把他的配方弄到手,学了三年,知道包皮蛋要把好四道关:一是选蛋,个头要大,新鲜;二是包料厚度必须在0.4厘米;三是装坛密封后,坛不能摇动;四是开封出蛋的天时不差。
学徒学三年回去后,却一直包不出好蛋,后来改行了事。
灌县城里又有人出高价购买钱大爷的配方技术,都没有成功。
在钱皮蛋家里,几十个坛子不需贴上日期,他知道那儿几坛要开封了,那儿几坛还要密封多久。
灌县城里有一位老大爷说得很玄,在钱大爷家里,要是他走人户走亲戚不在家里,那几天学徒包的蛋味道就不一样了,是什么原因,谁都不明白。他还说:“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第二天,县政府要宴请公园里的美国空军官兵和省上来的官员,席上特意摆出”钱皮蛋“,美国人看着红心蛋非常好奇,吃了以后连声称好。翻译官说:”他们来灌县一年多了,今天才发现灌县有这么好吃的皮蛋。”省府的官员第二天离开时,特意带了一大筐钱皮蛋。
解放后,钱大爷拥护新政府,大方地将皮蛋的配方技术贡献出来。但由于当时人忙于生活,参加土改和工商业改造,没有注意这个小小的皮蛋,很担心让老灌县这一个名小吃将悄悄地消失在这片沃土地上。
文/江明义(四川都江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