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的时代,没有追过“星”,但对歌手谭咏麟印象深刻,因为他说自己“永远25岁”。当年觉得这个还算帅气的中年男子说出“25岁”的话来,平添的是自信和阳光,断不会滋生出什么反感。然近些年来已经不大听到这个话题了,花甲之年后,谭校长可还有当年的勇气?

我也心血来潮地说过一次“永远18岁”,那是前一次的生日吧?不想看到年近不惑、日益增长的数字,怎样触目惊心;又不甘心抹去生活中的仪式感,重复寡淡无味。于是在我的暗示之下,先生订做的蛋糕上赫然插着数字为“18”的蜡烛。一个虚假的数字以无伤大雅的方式满足了某种期待,而带着某种童心的自嘲通常可以遮掩内心的沮丧。

想起真正的18岁,青涩年华的本质其实藏着深深的自卑和焦虑——担心高考落榜,不知多年的努力能否实现父母的期望……起早贪黑的勤奋是那个年岁的注脚,唯一的信念是:“金榜题名”便能扬眉吐气。回头看,18岁仿佛也不是一厢情愿的简单、美好。但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偏喜欢选择性地回忆,若只记取唇红齿白、眼神清澈、纯洁浪漫,18岁,恰恰是最适当的时节。18岁是成年的标志,但又未知路在何方,于懵懂中憧憬未来,于探索中守护自我……那种小心翼翼地踏出脚步,去寻求独立空间的冲动;那种满怀喜悦地拥抱世界,去感悟冷暖自知的好奇;那种成功时的喜悦、那种付出时的辛劳、那种挫败时的失落……18岁,是朝气蓬勃的青春,正好怀揣着梦想,开始启程。

在岁月的打磨之后,青涩渐渐褪去,18岁将成为越来越遥远的过往。信念,或许还在,或许不在;梦想,或许实现,或许遗忘。最经不起耗费的,除了青春,还有附着在“18岁”的很多很多……有一天,你突然想说“永远18岁”,年轻了自己的年龄,可否也青春了自己的内心?你原谅了曾经的轻狂和浅薄,你淡忘了曾经的失落和感伤,只因岁月的沧桑莫名地写上了脸庞。

人生是一本厚重的书,你曾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结尾,一页一页的“已读”就被你轻易地撕去了。如果知道今后的你或许会恋恋不舍地回味书中曾铺垫过的细节,你还会选择那么仓促地翻书吗?人进中年,重温细节的时候,凭的只有记忆。记忆,可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以,我只说过一次“永远18岁”,然后 “战战兢兢”,在不可以逆转的时光里,唯有继续研读人生的那本书。

【作者简介】 艾 院,职业学校高级讲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上海朗诵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词中国》《新民晚报》《上海诗人》等,已出版个人诗集《艾草集》《蜜语》和小说集《诗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