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泉河发源于今天赵村镇孙村,它在元末明朝的洪武时期称双泉村,因村东有二泉得名。清朝初期更名贾村,至清中期因孙姓迁此易名孙村。孙村有三道洼地,土质肥沃且耐旱,有粮屯之称。一个叫庙洼,明朝时称贾村庙洼,当时贾姓户大,且地处村奶奶庙下洼地,故称庙洼。民国时期因战乱庙毁人亡,从孙村移来的居民大多姓周,不愿再叫原名,去掉贾村单称庙洼。
另一洼叫韦家洼,在明中期由芮姓居住,原称芮家洼。后来从光阳等地迁来了韦姓居此,随改名韦家洼。

在元明时期,双泉水流充沛,流经孙村、五里庙、上沟、至大原。古时候,双泉河就像一条龙,狂放不羁,无法驯服。在孙村以下夺沟而泻,把原本平整的大原平原冲出了一条狭窄的水道,无法承载双泉河倾泻而下的滔滔洪水,所以经常在夏季汛期形成水患,给沿岸百姓带来灾难。

朝廷经常派官员治水,不见成效。加上,防洪赈灾的粮款被地方官蓄意截留,中饱私囊,防洪抗灾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种手段和借口。因此,顺治皇帝命锁青缙到双泉河上防洪赈灾。谷王锁佥事青缙(1594-1664号)字荩子,号谷王,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今洛宁县在礼村人。明天启四年甲子科举人,崇祯丁丑科(1637年)进士,三甲146名。明崇祯年间曾任南乐城知县,修筑县城使土城变为砖城,城池易土为砖。(中州今古)1984年第4期史国強】湖《魏允贞建砖城记》考疑。

《南乐县志》有载。后转任湖南长沙道员,奉旨任江南主考,门生甚众。顺治二年(1645年)任兵部车驾司主事,戊子(1648)年为湖广巡察司佥事。靑缙为在永宁锁氏东门先祖,青缨为西门先祖。他一生热爱生他养他的家乡永宁,厌烦绵延不断战事,向往青山不老的人生。从小生长在舅父家洪崖村,对舅家一带情有独钟。处处关心百姓疾苦,不为官府士绅所用。家中曾存明《江南主考》圣旨一道,《文殿阁老》大纱灯一对和清顺治年匾额一块。喜爱洪崖山水,故后埋葬于洪崖古原。


因为锁青缙是文殿阁老,所以又称作“锁阁老”。鎖阁老亲临第一线,不分昼夜,敦促抗洪救灾,双泉河洪水很快得以平复。

双泉河水患平复后,阁老锁青缙就到洪崖舅家小住,顺便观察洛河河堤是否稳固。这期间又发生了一桩轶事,口口相传,传诵乡里。适值原村小五房有人去世,杨家因有锁阁老倍觉身份不同,有人去请当时的知县来主持丧葬等一应事务。知县闻听嗤之以鼻,说道:″我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请的吗?想让我去主持丧葬,必须有两个条件具备。″来人就问是哪两个条件?知县继续说道:"这两个条件就是:扁担开花鱼打鼓!"来人一听为了难,这知县不是成心刁难吗?不想去主持丧礼干脆说不去,拽什么拽,扁担要能开花,鱼要能打鼓,这岂不是太阳能打西边出!来请知县的人悻悻而归。谁知知县听说锁阁老也在丧事上,他赶紧从县衙跑了过来。此时,锁阁老正主持丧礼,见各种差事都有人做,那就让知县打鼓好了。锁阁老的权位之重、声威之大可见一斑。

双泉河被锁阁老治理平复后,河水从此服务于五里庙、大原上沟和大原张铁沟两岸人民。人民几百年来用它洗衣、洗菜、浇地,他像一匹温顺的白马服务于人民,清季大原人民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来歌颂它:大原之可乐,洛邑城南,千峰竞秀,环村可观者,伏牛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者,洛汭也。
背依熊耳,前临洛河,聚居而为村者,大原也。
夫大原之为名者,由来已久,而有史可考者,东汉也。
······
数泉争涌,清澈透底,灌千倾良田者,张铁沟双泉水也;溪水常流,涮衣洗菜,造福人类者,盛水沟水也。
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凡云集大原,聚会唱赋,豫西诸县志士,童叟者,同乐也。
(志雅、子亮搜集,百岁老人程照坤提供)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