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修学笔记(卷十二)
作者:吕兴福

在我们的修学道路上,成就与否,一个最为根本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有没有正确的知见。因为知见,决定着我们修行的方向。
说到知见,尤其是修学人的知见,各种各样,数不胜数,至于是正知正见还是邪知邪见,我们还真定义不了,因为我们谁说了都不算。
我们也不要动不动说谁是谁的化身,没有经典的印证和支持的话,同样是凡夫知见。
最终要以释迦牟尼佛说的为准,不但以三藏十二部为准,更要以其中的了义经典为准,这就是教证!
相对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来说,这种种知见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经文中说:连佛的三十二庄严相都不能执著,何况其他。可见,学佛不能执着于相,也不能执着于一己之见。
因此,不执著于相、不执着于见者,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肩负如来家业的法门龙象,而著相执见者,则累劫不能见性成佛。
经中所言: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为什么?著相执见者能信吗?能不狂乱狐疑吗?何以故?根性使然。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到了经文过半处,这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世尊就前面回答过的“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的答案再次作了简述。
是不是重复呢?怎么理解这种重复呢?
《金刚经》的主要目的是破相破执,破之前先得立,立后又破。这就形成了这部经的一个特点,随立随破,当立当破,边立边破,各种角度立,各种角度破。因此,经文至此,不是无为的重复,而是重复中更换了角度。
说到破相破执,我们可以体会得出,世尊太了解众生了。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事相名相,见什么执著什么,一旦先入为主,一旦执著,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执著有我,故起贪嗔痴慢,执著人相众生相,起分别心,学佛了,有所进步,又执著成就相、觉悟相,布施一点即著功德相,并不时地将这一切构成观念,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加以执著。
殊不知从原本不实的事相名相上建立起来的观念能真实吗?
不实的观念必然属于颠倒、分别、妄想。
执著颠倒、分别、妄想的知见,能证得真如本性吗?
我们学佛人易犯执著法见、执著佛见的毛病,并且执著得理直气壮!由于一切执著都没有建立在觉性的基础上,因此有极大的盲目性,学佛不建立起正知正见、正信正念,诵经不解如来意,迷信神神道道等弊端皆由此产生。
世尊不亏天人导师,太了解众生的毛病了,故为了破相的执著时,假立了一个空,但又怕众生执空,又破空,破完相又破见,破种种流于两个极端的观念。
就是这边立边破的方法,形成了《金刚经》的一种特殊句型:佛说什么什么,即非什么什么,是名什么什么。意思是佛说的这个东西,它是当体即空的,无自性不可得的。本来就不真实存在,为了方便指陈,安立了这个名相,对一切法相,物事都应作如是观。
由上所述,这些经文的重复,目的是为了更换论述角度。前文所言: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里又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可见:离一切相,当下是佛,执著于相,连菩萨都不是,不成菩萨,焉能成佛!(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