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公方举内心有着最柔软的情肠,所以他的意象库与人性中的本真最近,最能呼应隐隐约约的生命痛感。 清明节是一个祭奠先人的节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方老师的诗里,看见的坟是老柏旁的坟,老柏让那种生命痛感带着悠远记忆。
从"高了几分"的"山坡“里,去透视乡间"老院"和“老院旁的桃花,把沉郁的乡土放在花的调色板上,去打磨一块先人遗留的老石,把那些老故事里的乐和伤搓磨,塑成温馨圆润的性灵!
把古风中的礼乐忧思和浩浩春光相克而相融,这种融是诗人最不平凡的情愫造就,并予以展示,让人能看,喜看,落进古朴的美感之中!
然后让爷爷和童话的小房子一起为诗人雕刻岁月的履迹,雕刻皱纹中的深沉感。
在一种流线型的表述线性里,“点燃一柱香",在青烟意象营造的迷蒙飘渺之中重温奶奶的触摸,体会奶奶离世的安详中为整首诗带来的暖色调。
此时松风鼓荡,仿佛涌起的喧哗童谣,进一步强化着温谐的气氛。而"膝下的黄土松动",让人看见一个跪地的孝子,带着传承,带着宗族使命感,在"新芽萌动"的无上生力中,凭吊血脉的纯净,凭吊不会迷失的本真!
在方老师的诗心里,世界那么干净,那么温暖。一个满带凄清忧伤的节令,在生死,自然,发展,进化……中方老师看的是浑厚天然的厚重感,即或与先人天人两隔,亦能通过乡土的气息掬起他们生生不息的容颜与呼吸,托举历史的情怀,托举人性的真!
那也是诗感的真,诗感的大美之所在!
整首诗对修辞和隐喻的利用,基本以最能勾起人性隐微内感的意象去完成,在深刻多维的临界点上止步,正好避免了晦涩,保留了清脆可口的熟度!在写和读之间,美和意之间保留了完美的切口!
又到清明
文:隐士公
老柏旁,坟头添几捧新土
山坡就高了几分
坡下老院还在,桃花依旧盛开
门口石条被先人们,用一个个故事打磨光滑,有温馨圆润的情感
爷爷教我刻画的小房子,只剩隐约的细线
被岁月不经意留成一道道皱纹
点上一柱香,青烟缓缓升起
像奶奶最后一次抚摸我头顶,安详离去
松林鼓起风,掠过来的声音里
有儿时清明节的童谣
膝下黄土松动,是地下根脉萌发新芽
垂柳,跟我一起
低下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