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应惑
文/魏增刚
说四十不惑,我真的希望应该改为四十应惑。
就如鲁迅总希望后人不要读他的作品一样,我也希望我写的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刚一诞生,就是错的。那么,既然是错的,为什么还要写呢?为了“忘却的纪念”吧,为了给同我一样有这样观点的人做一纠正,从而摒弃。
我总是说不长大该多好啊,“鲁迅”闰土不长大就有他们两小无猜的友谊,不会有老年闰土的世故,把老年“鲁迅”叫了声老爷,不会有他们友谊的破裂。
但人又不得不长大,长大了看到的,往往与小时候看到的有些偏差。比如,我们小时候的愿望是当一名教师,为人师表,兢兢业业,可到了不惑年龄,才发觉教师中也有爱摇头摆尾拍马溜须者,之间也常常勾心斗角有世故有冷漠有古板;比如,你没有入作协,你可能觉得作协是一块净土,你入了作协,你会觉得作协还有许多的许多有待完善,犹如唐僧一行到了西天,才发觉灵山并不是一块净土,给他们颁发经文的和尚还向他们索取“人事”(好处费),他们不得不把化缘的玉钵送与人家好取真经,取到了真经,才发觉真经其实并不在纸上,而真经是一路的艰辛和惩恶扬善。比如你一听某人是某作协的,你可能会高山仰止,读了他的文章,却觉得不过如此;或者你读了他的文章,觉得他写的十分好,文笔好,结构好,内容好,如此“三好”之人,你知道他的人品之后呢?他可能是个欺软怕硬喜欢拍马溜须的小人或她靠出卖灵魂身体博得了虚名,那么,你便不再光顾他的作品了,心中的美好荡然无存,真还不如不了作者,只欣赏他的作品好了。当然,也可见做人是比过一切的,难怪有人说人品是人的第二生命。
在其他领域也一样,所以上次有两人说,我可以从事编辑什么的,我说,对于工作其实都差不多。学习的目的,大多数人认为将来要找个好工作,其后来呢,发现所有的工作都差不多。就如我大专时的英语老师,她说她教英语还不如去搬砖,砖搬完就结束了,书教过,总觉得放不下心,总担心学生掌握了没有。真应了钱钟书说的,“城里的人想到城外去,城外的人想到城里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人说从底处看往往会看到垃圾,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从高处俯视,会看到一片美好,也许“不识庐山真面目”才好呢!
我总是认为路遥的《人生》是在平视着苍生,看到了丑恶和斗争;而《平凡的世界》更多的是在带着悲悯俯视着芸芸众生,所以更多展示的是美好的乐观的。
其实人大都喜欢乐观的,尽管可能处境不好。比如喜欢剧的结尾是大团圆的。人都希望怀着美好的心情和期待活下去,就如我们始终相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编辑及所有文化人同其作品一样“依然神圣”。如我们当初未长大未“不惑”一样,眼前一片灿烂。
但人又不得不长大,后来鲁迅看了许多许多的不堪,写了许多许多的不堪,以致他自己也感到厌恶和灰色,不希望后人看他的作品,希望什么呢?希望后人眼中没有沙子,眼前一片灿烂,如《天下无贼》中的傻根一样怀着一颗美好的心灵活下去。我写这篇文章真希望我反映的压根就没有,也希望这篇文章一产生就是错的,或者不该有这样的文章。
说不破不立,真的,应该把四十不惑改为四十应惑了。
一一完一一
电话(微信):15309231945.
作于:2020.4.5.11:42随笔于西安电子四路。

魏增刚,男,46岁,毕业于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爱好文学,一直笔耕不辍,出版随笔散文《脚印》一书。在《扶风百姓网》《扶风微传媒》《炎帝故里论坛》《于都诗词》《乡土蓝田》《吉瑞墨香文化传媒》《城市头条》等十余家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500余篇。最喜欢路遥鲁迅的作品。西安市电视剧文学村村民,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