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报声,在北附校园响起
文/刘德庆
读报声,在北大附小的校园里又响起来了。
在北大附小,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18:25上课铃响过后,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南教学楼到北教学楼,就会响起同学们抑扬顿挫的读报声,就会看到小主持人落落大方的主持读报的那份自信,读到精彩时,就会听到学生情不自禁的热情掌声。北大附小的学生的读报已经成了习惯,已经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俨然也就成了一种北附特有的校园文化。
读报,把孩子们的目光引向社会。
孩子们开始关注郑州的发展了;开始操心河南的中部崛起了;他们开始关注两会,也尝试着像董事长一样写出自己的提案,反映读书问题,反映学生沉迷网络问题,反映补习班问题,反映老师体罚等一些社会问题了;他们也开始关注钓鱼岛问题,了解钓鱼岛位置、价值,寻找“钓鱼岛是中国的”证据;他们也开始关注H7N7事态发展,如何及时做好措施,防患于未然;他们也开始关注东北亚问题,关心国际局势。
读报,使我们的孩子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的心变大了,他们的心也变高了。他们在为做好一个世界人而准备着。
读报,锻炼提高了孩子们的各项能力。
读报,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表现在语文课的朗读不再是吞吞吐吐,不再是词不达意;而是能够抓住重音、节奏、有激情、有感情的表达。读报,锻炼了孩子们临场能力,他们开始那种不自然,不情愿,难为情,因读报而改变的大方、潇洒、成熟、有气质。
读报,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他们读报纸,选素材,深挖焦点问题;他们做主持,定人员,自我组织读报环节。
读报,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余饭后,很少看到在校园疯跑的孩子,在班里却有很多孩子手捧一本书,是津津有味;在走廊报墙前,有不少孩子在浏览着刚粘贴的新报,在那些“踮起脚尖看世界”、“第三只眼睛观窗外”、“读报一刻钟”栏目前,他们指指点点,比比划划,真投入哦!
读报,也得到了全省社会各界的关注。
孩子们学会了读报,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是因为孩子们在读报中增长了知识,拓展了视野,得到了成长;北大附小让孩子们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也引起了社会各单位,兄弟学校的关注,他们纷纷来到北大附小,学习参观,并把这一做法,带到了本单位,本学校。
读报,已经成了北大附小的品牌,也成了学校的亮点之一;读报,正在孩子们中间传递着正能量。听那读报声又响起来了,让我们一起读报吧!
2013.4.15于郑州河南北大附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