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修学笔记(卷十一)
作者/吕兴福

读整部《金刚经》,除一种精神愉悦带给我们的法喜而外,还有一种极大的美学享受。
只要每天读诵,每天体会,这种精神与美学享受的感觉会更深。
写诗的人都知道,诗有“诗眼”,关键的几个字,如碎宝石或碎玉点散于翡翠之中,很有挑逗性。《金刚经》亦复如是,妙语连珠,美不胜收。
回头看我们修学过的篇章,这种“诗眼”比比皆是,如“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若心有住,则为非住”等等。
这些“诗眼”实际上不是诗眼,是名诗眼,实际上是令我们顿悟诸法实相,令我们明心见性的、云隙间透出的几束光芒。这光芒如果我们认识了,那么拨云见日,明心见性,我们就真的迈上新台阶、更上一层楼了。
经文中所说的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等,都好理解。里面有一个如语者,什么意思?与空相应的话叫如语。
怎么才算与空相应呢?与如来的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来不去的真如本性相适应,知见一致不二,就是与空相应。这样的语言,叫如语。佛教导我们的就是这样的直指心性的如语。
佛说:须菩提啊,我所得的法,既不能说实,也不能说虚,无所谓实,无所谓虚。
原文是“此法无实无虚”。
诵经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又困惑了,到底是实还是虚?经上说得很明白:不是实,不是虚。你说它实吗?性相两无,心性原本空寂,外相了无可得,故不实。你说它虚吗?讲的是宇宙人生本来面目,内有恒沙功德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有因缘法可尊,有因果律可循,因此不虚。
让我们再用心体会一遍:此法你想说它实吗?无形可观,无自性,不可得,方便指陈而已。你想说它虚吗?又能大用现前。因此,不可言有,不可言无,不可言实,不可言虚,只能说非有非无,无实无虚。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一节,说的是有相布施功德远比不上见性的功德,前面修学过了,不再重复。
古印度对一个昼夜的时间划分是六个等分。白昼三分是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三分为初夜分,中夜分和后夜分。统称昼夜六时。
接下来,佛说:以要言之,概括地说,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正是由于这样,我才为你们这些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的大菩萨们说,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此经,并且广为人说,以佛智慧,完全知道这些人,就像是完全看得见这些人一样。这些人都能成就无量功德。如是人等,也就是发最上心的菩萨们,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皆是担当如来家业的栋梁之材啊。
当然了,也有一些执著于诸相、执著于生灭法、以获取人天福报为目的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乐于小乘行法的人,他们执著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他们就差远了,对于如此甚深微妙之法,是不能听受也不能读诵的,就更谈不上为人解说了,他们是远远不能与大菩萨们相比的。
经文里开始出现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用“见”取代了“相”,一字之易,意思就不同了。
见者,就是知见。见是一种对相的认识与理解,是一种观念,见者见地、见识、见解、思想、知见等诸多意思。
一切知见无外乎是对相产生的分别心。
如果单说知见,那么,既有正知正见,也有邪知邪见。比如诸外道思想的六十二见,就是背离般若空性的邪知邪见。
这里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是对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的知见,故而当破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