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首诗引发的思考
作者/平之(陈建平)

信手翻阅诗集,我被明•王冕的一首诗,吸引住了:“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梅花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的梅花画得很好,有人问他如何才能画好梅花,他写了这一首诗,白话是说:“我家洗砚池边长出来的梅树,每一朵梅花都有墨的痕迹;不是要人夸耀美丽的颜色, 朵朵梅花,不是突然生长的,而是从洗砚池旁边来的,它吸无数墨汁,才长得如此美好、如此真实;它长得这么美丽。不是想要别人的赞美,也不是自炫,而是把清香留给世界。”
王冕说对了,与他同时代的梅花早已谢去,但他笔墨的梅花却在溢放着清香!
我回思之,创作者为什么要创作?创作的价值与意义何在?这世界难道没有更美好的事?为何要竭心尽力地把生命耗费在不断的创作上?
创作者不必夸耀,也不必妄自菲薄,画家把色彩留给大他,音乐家把声音留给大地,作家把文字留给大地……因为大地不欺,地无私载,我当以真诚地吐露,用一生的力量去完成。
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些东西可以超越局限、穿透生死,就像点燃黑夜的天上星月,那些超越与穿透虽然是来自个人的情感,但如果不与大地相呼应,不与季节的转换相和皆,不与日升、月沉相契入,那就像玫瑰剪枝,在动剪的刹那,玫瑰已经死亡。
美好的创作不是玫瑰剪枝,而是走入田原去看那些盛开的玫瑰,若能瞥见玫瑰的精魂,玫瑰在心里就永远不谢、永远留香。若在某一个春日,形之笔墨,玫瑰就超越了局限,穿透了生死!
洗砚池边的梅花,正是大地的梅花。清淡的墨痕,正是梅花留在大地的精魂!我们不宁静,是由于我们不完整的缘故。
我们不完整,是因为我们孤困了自己。
如果打开了与大地的一点灵犀,我们就走出孤困,我们就完整了,我们也宁静了,至少,在创作的时刻。
耕心的人,把一切写在心上,无垠的大地,是他的稿纸,笔墨浓淡,是他的修行。明白此点,方达文字般若!
(2020.4.4)

作者简介:陈建平,靖远县东湾镇东湾村人。生于1965年10月。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靖远县县志受聘人员,靖远县地方民俗文化学会负责人。著《甘肃党史人物:欧化远》(已出版)、《靖远地方民俗丛书:谱序碑文祭文》(已出版)、《陇上人物:范振绪》(底稿),主编《农家书库:谱牒、碑文、祭文赏析》(兰大出版社),参编《再奏风雅:2005年中国文化年报》(兰大出版社出版)、《和畅:2007年中国社会年报》(已由兰大出版社出版)、《靖远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担任副编)、《靖远革命资料汇编》《德润文苑》等书籍。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