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那些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冬至之后的108天,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小时候,对祭祀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是个节日,是个欢快的日子,可以吃顿肉,更喜欢穿新衣服。

在那个物资贫乏经济落后的年代,一年吃不上几顿肉,只有过年,清明节,中秋节,生产队会杀头猪,安人口分配。这几个节日就是孩子特别向往的日子。
清 明节跟过年一样,生产队会放一下午假,让老老少少乐呵乐呵,大闺女小媳妇和孩子们会穿上压箱底的新衣服,嘎伙成群的去打秋千。
那年头,打秋千就是最好玩的去处了,也只有在清明节才有的活动。
秋千都是临时搭建的,十天八日后会拆除。一般的秋千是用五根木头搭建的一个马架子,也有很少村会搭建转秋千,转秋千费工费料会多一些。

就算建一个马架子秋千,在那年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象现在,钢管,化纤绳索随地可取。那时候是用木料搭架子,用稻草做绳子,需要在清明节前很长一段时间做筹备。
姐姐是生产队妇女队长,也是个活跃分子。记的她带领几个伙伴,会在空闲时,每家每户去淘要稻草,淘来的稻草会交给队上的大小伙子,利用晚上的时间做稻草绳子。姐姐她们几个也是提前几天,走街串巷看谁家有又粗又高的木头,打探好了,在清明节头两天就上门好言好语的淘要,一般不会被拒绝。
秋千的选址需要空旷宽敞地。记得年年都选在村河东崖菜园子里。男人们利用早晚时间挖坑窖桩,打建成功后,他们抢先试验,确实安全后,娘们儿就一窝蜂的争抢。那个欢快劲,至今难忘。

清明节中午过后,人们跟听大戏一般往秋千处奔走,秋千会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们包围着,争抢着。能争到的,一般是平日里泼辣的闺女和娘们,再就是调皮的小伙子。那年头,女人都扎两条长辫子,辫子捎上扎两段红绸子,身穿花褂子,小媳妇多是穿宝蓝裤子,在飞荡的秋千上,格外耀眼。
打秋千也需要技巧和功力,没有经验的起步需要借助围观人的助力,这营生自然是小伙子的抢手活了,他们争抢着为闺女媳妇们效力,尤其是遇到胆小的娘们,更来调皮小伙的邪乎劲了,女人越害怕,小伙越是加劲助力,女人越是嗷嗷叫唤,小伙越会加劲,围观的人拍手欢叫,那真叫一个热闹。

这天下午孩子大多是干瞪眼,很少孩子能抢到,过了清明节,才是孩子们的地盘。
清明节除了打秋千,就是放风筝了,风筝是清明节最有代表性的习俗。一进二月,市场上就会有卖风筝的了,但是,花钱买风筝一般是比较富裕的人家,日子紧巴的会自己动手做。
我那时候每年都会自己做。那年头的风筝品种不跟现在这么繁多华丽,大体也就两种,一种叫刘孩,扎的象个人的样子,有头有尾,两扇翅膀,一种叫八卦,就是模仿算命的八卦图做的,用八根竹条,绑一个八个角的框架,糊上白低,灵巧的人还会涂鸦上颜色,有画八挂图的,也有画风景图的,刘孩一般就画个穿带五颜六色衣服的孩子。

我做了几年,总是功夫不到家,从不如意,始终没有比花钱买的风筝飞的高,飞的平稳,时不时会被旋风刮的在空中打滚,朝麦田往下栽,只有手忙脚乱的在麦田顶风快跑,不停的抖动手中的牵线,才会幸运的让风筝再次升空,时常也会栽在地上。
放八卦风筝,一般都远离村庄,生怕风筝断了线落在住户的院子里,那时有个说法,八卦风筝落谁家院子里,这家人家会不吉利。遇到性情暴躁的,会骂你一顿,所以说,放风筝也是有讲究的。

不爱凑热闹的年轻人,大多是情侣,他们会偷偷摸摸的到郊外踏青赏花,谈谈情,说说爱,表达一下爱慕,亲热一番。
在那个封建思想残留的年代,谈恋爱跟地下工作者有一拼,只有暴露恋情后,才会让众人惊讶,因此,不知有多少懦弱的恋情被扼杀,多少遗憾在清明节与故人共同悲哀。

如今的清明节,除祭祖之外,更多的是放飞心情,秋千再不是人们热衷的去处了,旅游胜地,比比皆是 ,踏青赏花是最时尚的出行,在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上帝赐予的美好,让心情在青山绿水中荡漾,在花海中畅想,在蓝天白云间飞翔。
作者简介
陈道俊,网名追风,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山东省诗词协会会员,黄岛区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子衿诗社会员,《六汪文学艺术联谊会》副主席兼付总编,喜欢写作,文字扑实。作品发表于《首都文学》《奉天诗刊》《于都诗词》《大西北诗人》《现代文学》《赣雩文艺》《青島头条》等文学出版社及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