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作品:
有一种哀思叫“云祭扫”
樊耀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宅家祭祀悼亲人。疫情防控莫放松,避免扎堆更谨慎。山野防火要扎紧,殡葬服务需贴心。文明节俭来祭扫,摈弃陋习慰亡魂。”清明将至,一年一度的祭扫高峰也随之到来。而今年的清明与以往不同,疫情防控远没有结束,既要满足人们的祭扫需要,又要扎牢疫情防控的篱笆。
“宅家祭祀悼亲人”,就是倡导广大群众不要前往现场祭扫,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最好的防疫办法就是少聚集、少扎堆,非常时期,我们再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公墓、陵园等地来祭扫。因为人员聚集、扎堆就意味着病毒传染或交叉感染的风险加大,所以,我们要珍惜抗“疫”取得的成果,我们一直提倡网上祭扫,有一种哀思叫“云祭扫”,
我们以前焚烧冥纸冥币来祭祀,认为这是代代相传的习俗,不能改变,其实不然。虽说传统祭祀也是种文化,但既然是文化,就要推陈出新,所以现在到了21世纪,祭扫也要讲究文明。虽说传统祭祀也是种文化,但文化也应推陈出新,上网祭祀、微信扫墓、上坟献花等文明祭拜举动。当然文明祭祀不止表现在以上的形式,还有很多的更文明的形式。
今年的1月16日,山东省威海市经区皇冠街道金城社区,一场由社区居民、威海二中的学生及威海市消防救援支队志愿者组织的诗词大会正在上演,大会主题是“文明祭祀 从我做起”。诗词大会上,大家用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宣传文明祭祀。“山间松翠鸟翻飞,坟前生烟纸变灰。日入年关风物燥,祭祀陋习需摒弃。”“文明祭祀风清明,鲜花一束献孝心。不忘祖宗好传统,爱护环境示后人。” 这一首首诗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今年是我的母亲逝世10周年,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寄托我的哀思,我在网上祭祀母亲。我也是用诗歌来表达哀思的。“又逢清明欲断魂,泪落塚蒿悼母亲。阴阳相隔已十载,音容笑貌今尤存。昔日喃喃耳边语,今朝泣泣梦中寻。纸飞化作白蝴蝶,难报父母养育恩。”又到清明节了,我面对母亲的遗像,心里喃喃自语:“妈妈,虽然您80岁离开了我们,但我们还是觉得太早,我们多想一进到屋喊一声妈。今天在网上祭扫您,仿佛看到了您对我微笑。母爱是首无言的歌,总会在某个午后、某个黄昏、某个黑夜,轻轻响起……
除了用诗祭扫,大家还可以用音乐来寄托思念。 用音乐来缅怀先人,就是非常文明的表现方法。我们祭先祖,主要是表达哀思。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去世后,没有哀乐,只是播放着他创作的歌曲《多情的土地》,著名诗人流沙河去世后,反复放着他生前喜欢的音乐《二泉映月》,播放先人喜欢的音乐或者歌曲,音乐祭祀,又文明又庄重,音乐在耳边环绕,仿佛先人在与我们诉说着不平凡的人生。
山东威海把这种文明祭祀表现到了极致。那就是用以诗祭先祖,更能准确表达哀思。“清明节里人车忙,路上各方应守章。托寄哀思须有道,文明祭祀共荣昌……”随着一首首新创作的诗词被高声朗诵,整个现场都表达了后人对先人的思念与哀思。而这里的道有着深深的内涵。既是通往坟墓的道,也是文明祭祀的方法。既朗朗上口,又表达了怀念亲人的心声。这样的文明祭祀宣传最能打动人,让更多的人得到了文明观念的洗礼和熏陶。在清明这样重要的节日怀念故人、缅怀先烈,是很好的中国传统。对传统的祭祀文化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传统观念应该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应通过宣传等手段,改变人们的观念,让祭祀的形式文明起来。我们的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与时俱进。
先人犹可祭,陋习当革除。文明祭祀,从我做起。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们的文明意识也会增强,环保型的扫墓活动也会被公众接受。
《怀念母亲》
高森林
呼出最后一口
宝贵的人间空气
生命的花
萎了
冥冥中飞向天宇
撒开的手
放开了深情的人事
放开了紧抓一生的劳动
遮住阳光
蒙住镜子
让您安详顺利地
抵达冥界
天空随着
我们的心情开始降低
朵朵白花
悄悄地绽放
清明(组诗)
赵太珩
在清明
春风问候大地上行走的人们
也问候躺在地下的先人
心怀故乡的人
会抚摸那些冰凉的名字
风吹得很深
雨下得不紧不慢
我们揣着体内的河流
回到一棵树下
像回到遥远的童年
四月,枯草开始返青
杜鹃花重新开放
那些死去的日子,却
无法流回温暖的人间
只有碑石钉在岁月的深处
在清明
我们放下世界和酒
一身轻装
向渐行渐远的时光致敬……
怀念一个人的声音
路越走越多,越走越远
身体里的盐和草愈加茂盛
就想原路返回
像常年在外的游子
沿着一缕炊烟返回故乡
想把一个人从土里喊回人间
将疾病和疼痛还给他
将春天还给他,将语言还给他
听他在春天里打呼噜,叹气,发脾气
骂人,做有病和无病的呻吟
听他在一本书里肆意朗读自己……
在辽阔的春天里
我想喊回一段失去已久的时光

三等奖作品:
祭祀 和泥土有关
鹿晶
暖过之后,雨来了
和头发一样颜色的土地,软了
悲悯之态恍惚而至的时候
麻雀开始啼叫。夜晚
一颗颗星火燃烧
鲜活了爷爷、奶奶的样子
情绪低沉,父亲的脊背
在暮霭里挺直了,掠去一缕沧桑
翻阅悲欢离合的手指
在泥土里快速生长,旧事传说
一节一节拔高,这个春天
需要温故的记忆,太多
构成庄严的场面,隔着一蓬乱草
逆行的风,垄断一碗月色
隐忍的意念里,所有的心疼
说着一个主题,纸化灰烬追远的
那个人,在泥土的芳香里肃立
没有哭泣,将记忆归还记忆
将春天归还泥土。我们可以自由呼吸
阳光下,标志的路上
一半黑夜来临,一半世事依然盎然
老爷岭,爷爷的老爷岭(散文)
文贰
清明节的前夜,突然梦见了故去二十多年的爷爷,于是,在缅怀祖先这个特殊的的日子里攀登老爷岭,便有了特殊的含义。
冥冥之中我突然感觉到,曾经三次闯关东的爷爷一定不只一次的从老爷岭上翻过,那是为了生活而迸发的生命的顽强力量。
老爷岭,那是留下我们祖先脚印的地方,即使我们曾经忘却,可是大山记得,血液里流动的祖先的气息,让我们一次次地走向大山朝拜。
老爷岭,不像长白山,是皇家的龙兴禁地,也不像龙潭山,闪耀过王国更替的兵戈,可是,它留下的是我们平民祖先垦荒的脚步。
雨雪淹没了风尘仆仆的脚印,历史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甚至,连传说也不曾留下,传说和历史一样是势利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是等级社会的规矩,可是顽强不息的心灵密码不立文字也照样在一辈辈人的骨子里延续。
一行人向着老爷岭进发了,如果不是清明节,我也不会把老爷岭同逝去的爷爷连在一起的。
同行的人大多数人都应该是闯关东人的后代,不管祖先是否曾经攀登过老爷岭,在白山黑水之间长大的人除了游猎的少数民族后裔,基本上都该是大山的子孙。
从海清村攀登老爷岭,是攀登老爷岭比较长的一条路线,如果从进村的村路算起,到解放村下山,直线距离应该在21公里之上,所幸的是,此行的人少车小,队伍得以从一直坐车到了海清村。
上山的路果然艰难,走到六七百米的高度,运送木材的雪道便消失了,融化复又结冰的积雪迸发着告别时最顽强的力量,让攀登的人寸步难行。这时,手脚并用地在雪面上爬行成了行进的最快方式,奇怪的是女人爬行的速度竟然比男人轻松快速,曾经有人说,女人比男人早进化80万年,看了这一幕,我倒有些怀疑了。
差异毕竟是相对的,早已经习惯了直立行走的人类很难适应长时间的爬行,冰冷坚硬的雪壳让膝盖变得酸痛。爬行一段时间再次站起身的时候,除了感觉异常的舒畅,还夹带着一种不会走路的感觉。
这时,后面的一位新驴问了一句:老爷岭和南楼山那个更厉害?有队友回答:你登上之后你就最厉害。我想回答他的却是,你登上之后,就会发现哪个都比你厉害。
我们永远都无法也没有资格跟大山比厉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象今天这样屈膝向顶峰朝拜,感谢大山从我们祖先开始赐予我们生活的资源,又向大山恳求赐予我们生命的力量。
只有面对大山的朝拜,我们的生命才不会失去尊严,高山让我们的灵魂充满高傲,只有肯于向大山屈膝,我们的膝盖才会变得更加坚硬,不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淫威发抖。
当年,爷爷从老爷岭翻过,在一处四面环山的地方生了根,在我小的时候,常常要和爷爷同行,翻过那一道山坡,爷爷为了生计卖出他自产的烟叶,而我则是为了未来的生计踏上求学之路。
我似乎从未听爷爷谈到老爷岭,为了生计跋山涉水的人是不大会对路上的风景留下深刻的记忆的,那时侯,倒是留心提防随时从山里窜出来的狼虫虎豹,从爷爷直至爷爷的爷爷往前数,大山不是风景,而是生命的一个自然存在。
翻开家谱,祖先从明朝洪武年间被官府强迫从山西洪洞县绳索捆绑着迁徙到山东境内,从吕梁山、太行山到泰山、沂蒙山,每一座都是撒满血泪的生死关口,大山的考验让顽强的生命得以烟火延续。
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我的姓氏发源地不应该是在山西的,那一定是在洪武大迁徙之前有过一次或若干次背井离乡的迁徙,只不过每次迁徙都和大山有关,因为在冷兵器时期,大山是躲避战乱和疫病的天然屏障。家谱前言这样叙述:我氏族虽无达官显贵出现,但是人丁繁茂,生生不息。我想,这不能不感谢大山的庇佑。
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家族前行的路上,听得见的历史里,老爷岭成了最真切最亲切的所在。每次攀登老爷岭,总要给自己找出许多的理由,原来真正的理由,一直被我们忽略着。
登上海清村的山梁,本因为路会好走许多,没成想道路依然不轻松,看看GPS,到顶峰的直线距离还有7公里多,可是行动的却异常的缓慢。GPS上的数字象是被冻僵了一般慢吞吞的不肯跳动,时间到了一点多,队伍在山梁上行进了才一公里多远,想想前方因艰难而变得遥远的路途,谁的心里都没有了底数,这时候,后面的人开始集体下撤,前面也有人提出放弃继续前行的努力。可是心有不甘的人们没有发出应和的声音,这时候,任何一个人的不惧前行都会给大家带来信心和勇气,所幸的是队伍里不乏有毅力有担当的人,总会有人抢着重在前面,勇气是可以传染的,就像骨气可以传承。
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它来自天国,传递着祖先的力量和护佑,爷爷们该在九天之上,注视着他们的子孙们,值得庆幸的,还会有那样一群子孙,不甘沉沦,用脚步丈量大山,虽然不是像爷爷们当年那样为了生计跋涉,子孙们在和老爷岭的一次次亲近里,他们找到了千百年来的血脉传承,他们接近了爷爷们曾经接近过的生命的真实状态。
这次攀登老爷岭,是第十二次,算是完成了周而复始的一个轮回,其实轮回无时不在,只要心中不停止怀想,告别就永远不会发生。
老爷岭上,早有嫩苞挂在了枝头。那是老爷岭生机的再次盎然迸发,也是在追终望远的日子里最祖先最好的祭品。
爷爷当年是否真的从老爷岭上走过,已经无法考证也并不重要,为生计拼争的人,路上总会横亘着这样那样的大山,越过去,那大山就会成为你生命的图腾,爷爷的老爷岭就是这样的一个图腾,那是一辈辈人力量的泉源。
一次次地登上爷爷的老爷岭,直到自己变成爷爷,庆幸的是,我们也像爷爷一样,在老爷岭留下过自己的脚步,即使没有故事让后人讲述,总会有天地的灵气,骨骼的力量作为旅途的财富留下,给生命一个不甘退化的理由。
《如果有架直达天堂的梯子》
李玉红
父亲,我今天又想你了。如果有架直达天堂的梯子,我想去看你。
2017年的父亲节那天,是你弥留之际我们最后言语交流的日子。半月后,为你我46年的父女缘分永远画上了句号。
那天一大早,我欣喜地拿着前一天刚刚收到的稿费给你买的一身衣服走进家门,你正在吃早餐。于我而言,用自己的稿费给你买礼物有着庄重的意义。见我开门进屋你立即放下手中正喝着的牛奶的杯子,将手伸向我:“我老姑娘来了”,你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态让你突然离开了衰老。自从你患病五年来,小脑萎缩导致你言语越来越少,唯独我每次去看你,你迟钝的话语和喜悦在瞬间迸发出来。每次握住你伸过来不再有力的手,我心痛就会一次次加重。
看着你吃完饭后,拿出我刚刚发表的散文《父亲的鞋》电子版给你看,母亲说你早已不认识字,可我坚信你做了一辈子教师对文字的敏感。你双手端正地捧着手机,象给学生朗读范文般:《父亲的鞋》作者:李玉红。然后赶紧回头问我:“是你写的?”“是的,发表了”,我回答。“好”!你满脸欣慰的笑容像个孩子,让我心揪着般的疼。那天是几年来我们聊得最多的一天。从我小时候聊到上学,从上学聊到成家立业。对于父爱,我有过忽略,那份厚重深情,在我身为人母后方逐渐领悟。
然而半月后的感冒发烧昏迷,你再也没能睁开眼睛看我一眼,叫我一声老姑娘。医院里连续抢救一天一夜,任我哭天唤地,你也没能留下任何只言片语便结束了你78岁的风雨一生。那天一场旷世的暴雨,彻底从头到脚将我打湿。父亲节那天你念念有声的语调,成了你最后的余响。
父亲,如果有架直达天堂的梯子,我真的想去看你。看看你穿的那身中山装,是不是已经发白了也舍不得换新的;看看我给你买的新鞋是不是还打理得一尘不染珍藏起来?卧床后,你常常抚摸着它沉默不语,就像面对多年陪伴你的战友一般,我能从你凝重的表情中,读到你心间荡漾的波涛;父亲,我想陪你说说话,听你再叫我一声“老姑娘”,哪怕你当我是你犯错的学生批评我一顿也好。
如果有架直达天堂的梯子,父亲,我想不顾一切地去看你。看看你的胡子是否长长了?我想再帮你刮刮胡子。记得当初刚发现你患病的那天早晨,你照着镜子刮胡子时候,不小心刮坏一条伤口,鲜红的血从你的下颌流了下来。那是我记忆中从未见过的场景,吓得我立即扑到你面前。后来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你体内血栓导致四肢笨拙不听使唤。在那以后,每次回家看你我都会亲自给你刮刮胡子,剃剃头,每次你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小时候你就告诉我,人外表要干干净净,内心做人要光明磊落。我不想你卧床了,苦恼自己成了不能自理的脏老头。我也一直本着你的教诲要求自己,并以此教育我的孩子。
父亲,如果有架直达天堂的梯子,我真的很好想去看你。给你端去一盆温热的水泡泡脚,给你剪剪指甲揉揉双腿。奔走了一生,你布满老茧的双脚太累了。记得我小时候,你每天往返十多里路去上班,从舍不得为自己买辆自行车。可是每次出差回来,却不忘给我买些我没吃过的食品,至今我依然记得,我像一个小馋猫儿一样,腻在你的怀里不愿下来。我们兄妹四人各自成家条件好了以后,你依旧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却心甘情愿为儿女倾其所有。发现你走路腿脚不便后,我最关注的就是你脚下的鞋。有一次你说:“老姑娘,爸爸老了,没用了,给你们增添麻烦了”,父亲,那晚我彻夜未眠。我想做你的拐杖,扶着你一起走向春天,可你还是没等到那天。
父亲,如果有架直达天堂的梯子,我多想去看你。想告诉你,你走后母亲很好,在你身上我们未来得及报答的恩,未来得及尽的孝,会延续在她的余生里,不会让她孤单受苦。你的儿孙们秉承了你一生做人的踏实与本分,生活事业也都顺意。只是我时不时地想你,想再做一次你的学生,讲台下听你的教诲;想再做一次小时候你任性的老姑娘,腻在你的后背不肯下来;想某一天你会突然出现在家门口,给我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我依旧可以陪你溜溜弯,聊聊家常。
可是,天堂没有直达的梯子,只有可以怀念的过往。父亲,如果有来生,我想还做你的女儿,重新从曾经的过往开始。
《寂静青山,思之若狂》
王 辉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又是一年清明到,老家在北,故土难离,我心思之。
我的老家在产粮大县“榆树”。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地方,我已经十几年没有回去了。午夜梦回,总是身在故土。清晨醒来,怅若所失。
我把老母亲从老家接来,她每每清明将近,便站在窗边,望着北方,念念有词。我知道,她在思念父母亲人,以及那一方水土。我的姥姥、姥爷早已先去。他们长眠于黑土之下,守护着老家的子子孙孙。母亲总在清明节那天,喃喃自语:“我妈妈想我了!昨夜梦里,她站在低矮的老房子前,只是对我招手不说话。我一声又一声叫着妈,她笑盈盈地不回我话……”母亲知我不信鬼神,她不想说这些给我听。可我知道,七十有个家,八十有个妈,我的妈妈想她的妈妈了。
每每此时,我便同母亲讲一遍姥姥的往事。姥姥叫张氏,她娘家也姓张,自己没有名字,或者她说过,我忘记了。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女子大多是没有名字的,都冠夫姓。姥姥家里是贫下中农,对她来说,反而是幸事,不用裹小脚。也因为如此,姥姥没有嫁进高门,合了生辰八字,嫁给了放牛娃出身的姥爷。
姥姥很爱笑,反而是姥爷的脾气不好,整天没有个笑模样。我长大记事起,姥姥便很少在我家住。即使我家和舅舅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姥姥也不习惯住在我家。她说,自己有儿子,不想住女儿家惹来风言风语。母亲便早晨把姥姥接来,吃上三顿饭,夜晚踏着星星再把她送回家。
记得那时候,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家的日子都不是很宽裕,我还记得小时候点过煤油灯呢。母亲让父亲去钓鱼,给姥姥改善伙食。大的小的,臭鱼烂虾,参差不齐。母亲细心地分类,小虾炒着吃,小鱼酱着吃,中等的炸着吃、煎着吃。要是幸运钓上来一条大鱼,便炖着吃,再配上茄子或者粉条,美美地饱餐一顿。我小时候特别希望姥姥来家里,因为可以改善伙食。那酱小鱼我不爱吃鱼头,就一个一个咬下,排列整齐地放在桌子上。姥姥等我吃完,把小小的鱼头收集起来,放在碗里,倒上酱汁,用筷头捣碎,然后和着米饭,笑眯眯地津津有味吃起来。
那时我年龄小,好奇地问:“姥姥你怎么吃得那么香,小鱼头里有什么?”姥姥便砸吧砸吧嘴,神秘地说:“有黄金哩!”后来,我再吃酱小鱼时,总要把小鱼头剥开,寻找黄金。姥姥看着我,笑而不语,这件事从此成了我的不解之谜。直到我成家了,才知道姥姥的心意。她老人家,怎么舍得吃外孙女喜欢的酱小鱼呢?
我讲起这些,母亲就会说:“当时日子都不好过,你姥姥没享到几天福啊!等我日子好过了,有钱了,你姥姥也不在了。”我安慰母亲:“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姥姥她呀,天天在看着我们呢,看我们日子越过越好,她在天堂也笑呢。”“是啊,你舅舅和几个姨,托党的福,虽然在农村种地,但有国家的各项补贴,日子也是越来越好了。你舅舅还养了牛,一年额外收入好几万呢!”母亲从悲伤中走出来,开始给我说农村老家的变化。
虽然这十来年,母亲因为生病的缘故,都没有回老家。但现在交通方便了,动车提速不说,滴滴打车也快,老家的人总会时不时来看望母亲。赶上春种秋收农忙时,便会微信视频,母亲对亲人的思念也就此淡化了很多。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我知道,人非草木皆有情,何况落叶归根思乡情。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母亲她每日每夜都在梦里,回到家乡,回到小时候。
竹外麦烟愁漠漠,短翅啼禽飞魄魄。此时忆著千里人,独坐支颐看花落。清明姗姗而来,又将款款而去。我们断魂一日,泪洒无数。
长相思兮长相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寂静青山,魂归之处。此时气清景明,春意正浓。我们当惜此时光,做三四月的事,过五六月的日子,待七八月的答案。
《怀念一个朋友》
铭 轩
已经八年过去了,还是常常会想起他,尽管不像小时候想起来就要抹一把眼泪,但还是要长叹一口气。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搬家到现在的小区,四栋居民楼间有大片的草地,中央是崎岖的假山和飘摇着锦鲤的池塘,往北便是小区的大门,左手边立着一间小小的警卫室,我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老李。
那时候我初学围棋,在同龄人里常能耍上一些小聪明,在班里胜多负少,自以为有点本事,爱跟门外汉搬弄门道炫耀一番。正巧那天和小区里的孩子们满院子的疯跑,路过门卫室,看见一清瘦老头对着棋盘上黑白两色独弈。还记得他常穿一件蓝工装外套——那是他的工作服,30来度的大热的天也把领口系的牢牢的。带一副瓶底厚宽边老花镜,眼镜腿断过,衬了一段铁丝用胶带板板正正修上,镜片很有年头,尽管用心保管还是免不了上面密密麻麻的划痕,这些划痕让镜片看上去十分浑浊,但那后面的是一双苍老但湿润慈祥,充满智慧的眼睛。他经常端着一个小酒盅,一天到晚端着,但身上嘴里没有一丝酒味,也就不见往酒盅里添,让人怀疑里面到底是酒还是水。
看见棋我自然是停住了脚步,趴在玻璃窗上向内用力的张望,小伙伴见我不跑了,也都好奇的拥过来,一时间窗口层层叠叠堆了七八个小孩子,把鼻子压在玻璃上,静静无声的看着跷二郎腿的老头,呷一口酒,落一颗子。片刻,孩子堆里挤出一声“无聊!”,便如静水里投入了一块热铁,溅出许多笑声,孩子们也就欢笑、蹦跳着作鸟兽散了。后面的事情有些许记不清了,我似乎阔步进了门,以异常狂妄的姿态对棋盘上的局势做了长篇大论,但我还记得他一直眼里含着笑的看着我,时不时点点头,时不时看看棋盘,不是嘲笑的那种笑,也不是长辈听晚辈碎碎念那种笑,而是更加尊重的,真的在听一个四年级孩子说话。那时的我很少在大人眼里看过这种眼神,尽管现在我已经20岁,上了三年的大学,这种眼神依然见得不多。顺理成章的,我对这个老头很满意,能听进去我的教诲未来肯定大有可为,便把它收作我的“忘年小弟”,少年老成的我称他为,老李。
那时候年纪小,沉不下心看书,也没有手机电脑,闲着无聊就去找老李下棋,等我真的在棋上开窍了才发现,老李水平比我高太多,但他都敛着,引着我下,不逞棋力把我杀个片甲不留,也不自恃身份开口教训我,悄悄让我知道哪里错了,哪里要补,要怎么走。
棋品如人品,跟老李说话和跟老李下棋一样都是如沐春风。老李是我二十年遇到的最会听人说话的人。小时候总感觉老李听得多,说的少,可能是老的有些迟钝了,现在想来,听是比说难得多。
老李对每一个来到保安室的人都和和气气的,自带一种春风化雨的气场,还记得有一天下午一个大婶冲进房间破口就骂,声音高亢刺耳,只能听见声音但完全听不懂在说什么,还夹杂着许多国骂,我吓了一个激灵,赶紧把整个身体缩起来减小面积,免得被发现,老李瞪大了眼睛慢慢站起来,举起双手悬在半空,苦笑着,皱着眉想要听懂大婶在说什么。没想到大婶完全没说事,只是在发泄情绪,插着腰骂了半天,咽了一口唾沫,刚要继续,老李赶紧见缝插针的递了一杯水,脸上带着歉意的笑,让大婶缓口气,一会好骂的久一点。大婶也一笑,骂不出口了,才把事情说明白。
老李棋下的好,人品好,懂的也多。年轻的时候教过书,好像是历史,或者是政治,后来动乱时期,受了不少苦,他从来不跟我细说,都是笑一声略过去,然后唱两句京剧还是什么,听不清楚台词,我问也不理我,之后他出殡那天,是他女儿告诉我,那是京韵大鼓《卧薪尝胆》里的一节,她也总听老李唱,但具体是哪一节唱的是什么,她也不知道了。
老李是在我初二那年走的,他女儿找到我告诉了我这个噩耗,听到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除了憋眼泪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她走的时候留下了一个大盒子,里面是我和老李平时用的木棋枰和黑白棋子,是老李留给我的。
出殡的那天我也去了,站在林立的人群里格外不显眼,老李和他的夫人一起葬在了一个大风车的下面,春天的风一吹缓缓的转,吹动老李墓上的假花飘飘悠悠,吹皱碑前的一杯酒,在地面投上粼粼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