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雨蒙蒙,草木葱茏。4月2日,中华著名英烈李翔梧后人李智民回乡缅怀先辈,河南省作协原主席、著名作家张宇、某军分区原政委杜治亚、河南科技大学后勤处处长李振堂等知名人士同往底张革命老区纪念馆教育基地缅怀先烈。

做为小山村的农家子弟,李翔梧之所以成为功勋卓著的中华英烈,是与其良好的家风素养密不可分。翔梧父亲李书显老先生出生于清末,读过私塾,重视教育,曾创办“三余学校”(冬为年之余,学习;夜为昼之余,学习;雨为晴之余,学习),免费教育穷苦子弟,教他们认字读书,在村中威望甚高。翔梧母亲雷葱,勤俭持家,意志坚定,富有爱心,经常周济村中穷人,手把手教周围妇女纺花织布剪裁衣服,倍受爱戴。出生于1907年的李翔梧,天资聪颖,幼年时,父亲教他读书,母亲用行动影响着他成长,可以说是父亲送给了他文化,母亲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李翔梧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第一次将《共产党宣言》带到家乡传播共产主义,为洛宁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其影响和带动下,抗战期间,家族中已有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留学苏联,回国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兵运工作,后赴苏区,是红军的高级将领,1935年,在突围作战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

英雄逝去,家风长存。时至今日,李氏后人无不秉承先辈家风家训,李智民等不少人身处高位,但艰苦朴素对党忠诚是一贯的本色,家风已成为李氏家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每年清明前后,李氏后人总要回乡,在缅怀先辈的同时看望乡邻共叙家风,与此同时,以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翔梧精神也成为老区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在中高村,底张乡党委书记贺海波热情地欢迎各位到来,并陪同各位领导观看了纪录片《李翔梧》,参观了纪念馆教育基地,并就《李翔梧》电视剧的拍摄进行了交流沟通。在革命史实室,各位领导忆古思今,遥想曾经的岁月,带着对先烈的怀念纷纷挥毫泼墨,先烈后人李振堂还特意为地方政府和敬老院送去了精湛的书法作品…


县人大原副主任郭保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宋延军、县文广旅局副局长张兵甫参与了上述活动。(底张乡/刘丰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