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座相距很远的墓——你们还掐架吗》
作者:笔融 主播:梁珊
他们是一对生前见面就掐架的亲家。就因为此,他们身后被葬在相距很远的公墓。一个在卧龙岗,一个在十里河。每次祭奠时,我们都得两头跑,害怕得罪了谁。
四十五年前,他们生活环境、性格烔然的两个人成了亲家。从此,他们就不断的掐架。多数掐架都发生在酒桌上。他们一个是副市级领导干部,一个是从关内逃荒过来从事井下采煤的矿工。一个是提笔能文的半个秀才,一个是靠采煤和种菜园子养活全家七口人的劳动者。你别看我公爹大字不识一麻袋,但算起小账来谁也算不过他。他把菜园里种的各种菜,挑到距家4里多路的菜市场去卖,几乎是菜的重量出来,钱数就分厘不差的出来了。我那时常常想:如果公爹有文化就没谁的了,真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父亲和公爹家相距有六、七里路,中间还隔着兴安矿院后的火车道。我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往公爹家跑几回,而且都是步行。不知是为了吃上那口自家种的蔬菜还是贪恋管够喝的啤酒。他还时常自己带去一桶酒。我记得只要家中有人从外地捎来好茶叶,父亲宁可自己不喝,也要给公爹送去。这上好的花茶成了邻居们来家中公爹炫耀的资本。
每次父亲来到我家(那时我们和公婆住在一起),公爹就上菜园子薅菜,有时菜还没长成,把柿子、黄瓜妞都摘下来了,摘得我们全家好心疼,这得少卖多少钱呀!公爹亲自下厨,几个小菜准备好了,他俩就开始盘着腿坐在炕桌上吃喝,全家人眼吧吧的上不了桌,年小的弟妹们馋得直流口水。喝着喝着就抬起扛子,掐了起来,他们争吵的声音一拨高过一拨,有时饭没吃完,父亲就气匆匆地走了。没过几天又来了,同一出戏又开始上演了。
从他们掐架的内容看,多是对问题的看法不一样。一个认为教育孩子就以身作则,耐心说服;一个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啊,我们家姐弟三人从来没挨过父亲的打。我的小叔子、小姑子哪个人身上没有几道伤疤,挨打最多的是我的二小叔子,多数是因为他太淘气,有时到矿里爬上火车去“捡”煤,记得有一次公爹用皮带抽他,一边抽一边骂着:“跟你说过多少遍,公家的便宜不能占,怎么就没记性呢?”有一次我上前去拉,腰带一下子抽到了我的身上。可是弟妹们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父亲和公爹经常因为对问题的看法不一样而掐架。父亲是个“不讲情面”的人,不喜欢别人找他办私事,更不会为自己的亲属开后门。那时我丈夫还在井下采煤,公爹多次求父亲把他调到井上来,父亲说“官不是给自己家当的”,老百姓看着你怎么做呢。就因为父亲的一句“官不是给自己家当的”,我丈夫错过了上7.21大学的机会,直到退休还是工人职号。公爹常喋喋不休地列举了有些领导干部,把家庭搞的如何如何好,把子女安排的多么体面。父亲也是来自老百姓,他怎么能不理解公爹的心情。但还是找理由反驳着,于是就又掐了起来。
这老哥俩就这么掐着,在互相抬扛和互相欣赏中掐着,掐着掐着就阴阳两界了。不知道他们现在过的好吗?父亲还当官吗?公爹还那么辛苦吗?你们还掐架吗?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了,特殊时期,我不能向往年那样去墓前为你们点燃香火,焚烧纸线;不能为你们捧上一束鲜花,但对你们的怀念一直没有停止,梦中你们掐架的场景历历在目。

作者简介:董淑范, 笔名:笔融 知青、教师、检察官 鹤岗市作家协会理事、鹤岗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尤喜文学评论,其多篇作品曾在国家、省级及地方纸媒上发表。

梁珊,鹤岗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学科带头人,《朗读时间》节目制片人,主持人,主任级播音员,播音主持风格亲切自然,温婉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