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静好,原名王静,英籍华人。现任海外凤凰诗社副社长兼双语主编、世界名人会荣誉社长,作品散布在各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诗刊》《国际日报》等。多次获奖,世界诗会瑞典总社荣誉社长,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

宅家日记Day11
——疫情下英论的真实生活(五)
文/静好(英国)
好友云惔风清在前天已经为我们发出口罩了,但我们到今天还没收到。好友她今天早上也在询问:“收到口罩了吗?”我回复她:“我们还没收到,我们也在等,请你别担心,收到了我会马上告诉你的。”
正常情况下,英国国内邮件,一般一天后能送到。好友前天邮寄的,应该在昨天能收到的,但我们到现在还没收到,证明现在的邮递也不正常了。
昨天中午十二点多,当我们准备出去散步时,正好见一辆邮递车开来,见女邮递员停好车,下车从后备箱取出一个小包裹,走向我们的邻居。
因为我想口罩今天可能会到,所以我叫先生不要急着去散步,等等看我们是否有信件。在等待的过程中,我看到女邮递员手按邻居门铃(戴了手套),然后她把包裹放在邻居的门前,后退几步,拿出手机。当男主人公打开门,向外张望时,女邮递员对他挥手,并说:“你好,这是你的包裹。”她边说边指指放在地上的包裹,然后她接着说:“请拿起了你的包裹,再面向我,让我拍照。”男性邻居回答说:“好,谢谢。”于是他走出门,弯腰捡起放在地上的小纸箱,再对着女邮递员微笑,女邮递员赶紧拍照。疫情下的邮递,为了减少相互感染机会,不用再签字签收,改为拍照为证,这很好。只是昨天是晴天,如果下雨天应该不是很方便。
今天邮递员还没来,先生说:“可能是现在邮件不多,邮递员不是每天投递了。”希望明天邮递员会来吧,希望明天我们能收到口罩。
我自己还没收到口罩,就计划着分一个口罩给同城的华人好友晓川。晓川她先生前几年生病走了,现在她一人住一个大房子,挺孤独的。想想她没有口罩,出门也不方便。但晓川会缝纫,我给她留言:“当我收到口罩后,会分你一个做样本,然后你自己用干净的布照样制作,多制作一些口罩备用吧。”
再就是准备给在南部工作的儿子寄几个过去,让他外出去购物时佩戴。儿子在一家电脑软件公司上班,他们公司早在政府下禁足令前两天已经通知全体员工在家工作,不要去公司上班了。儿子很自律,早早地买好了一冰箱食物,宅家工作,已经两周没外去了。
今天的好消息如下:
(1)今天又从电视上看到了首相鲍里斯,虽然他还在隔离期,但看上去精神还不错,但感觉他明显瘦了。
(2)今晚8:00第二轮为NHS医护人员鼓掌打气。英国人民自发每晚8点整,在阳台上为医护人员、警察以及所有奋斗在抗战疫情前线的勇士们鼓掌。
(3)马大青先生(伦敦帝国理工的医学教授、英国皇家麻醉学会的院士)在英国王室成员、首相和卫生大臣相继确诊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痛心呼吁英国民众不应再受错误观点误导,在疫情期应该佩戴口罩的呼吁终于在《Scottish Mail》报纸上刊发了。
(4)除了大家关心的疫情数据以外,这几天英国华人群里关心的问题可能是关于“中国小留学生要不要接回国”的。 今天上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终于第一次在正式场合确认了“会增加临时航班赴英国,为确实有困难的海外学子归国提供便利。”
(5)在英开中餐馆的一位华人朋友今天收到了政府给她家第一个餐馆的补贴;她后来继续申请了另两家餐馆的补贴,政府马上回复她:“在一个星期内到帐。”不得不说此次政府在补贴私营企业这个领域效率是很高的。
在英国疫情严重以来,我每天早上起来就向远在中国的老母亲打电话报平安;在英国的晚上时间,打电话给在英国南部工作的儿子,确保他一切安好。前天打电话给儿子时,儿子没有及时接听,我一下就慌了,忙微信、短信、电话一起轰炸,直到儿子终于接了电话,告知他平安才放心。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真像一个三明治,自己鼓励自己,一定要争取不被感染,好好活着。为保重身体,我已减少工作量,晚上早早就休息。
先生这两天也听话多了,每天除中午时间在我们小区的林间小道散步半小时外,不再吵着要出去。
很多定居英国的华人们,都在默默地做着很多实际的事情,他们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但却是在默默地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爱国,去捐款,打完上半场,现在自己打下半场的同时,还要去帮助这些和自己来自同一个国度的祖国的未来——小留学生们。很多在英华人毫不犹豫地表达了愿意无偿帮助这些孩子们,如果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帮助时,大家都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帮助的。
让我们为真正爱国的华侨华人们点赞,为他们而骄傲、而自豪。

附录: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