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一个饱受创伤的村庄;这是一群饱经磨难的老人;这是一方充盈热情的沃土;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家园。他,就是地处青县西北边陲,有着红色历史记忆和绿色发展希望的后洼村。
昔日红色堡垒 今朝绿色家园
——走进抗战革命老区青县曹寺乡后洼村
作者:杨海利(河北)
大地无言,岁月如歌。红色记忆、绿色美景如波涛般汹涌而来。从前年冬季至今,笔者曾几次走进曹寺乡后洼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曾经饱经苍桑的偏僻小村庄,早已把红色基因融入到绿色家园建设之中。他们在传承红色记忆,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书写着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的宏大篇章。
血与火的洗劫:三遭惨难 无人屈服
“在我很小的时候,村里到处都是杂草丛生的断壁残垣,我曾问过奶奶这是为什么,她含泪为我讲起了抗战时期的悲惨往事。”遇难者的后人、退休老教师王振金告诉笔者。
1939年,农历二月初的一天上午,驻扎在县城的日军、汉奸40多人,去臧屯围剿“三角军”,路过后洼村,进村后就砸锅摔碗,翻箱倒柜,抢劫财物。王泽甫妻子,刚生小孩几天,被日军一刺刀扎去,前心穿后心,刀尖扎进墙里一寸多深。刚出生的孩子也被一刀挑死,日军进村一个小时,就杀死了2条人命,抢走了许多财物。
1941年初冬,八区干部王渭,带领区小队在后洼开展工作。早上去村北查看敌情,发现日军、汉奸12骑从北面疾驰而来,区小队阻击敌人,因力量悬殊,不得已撤离后洼村。敌人向后洼村包抄过来后,不见区小队踪影,就疯狂地追杀无辜群众。王西红的叔叔跑到村东小庙里躲藏,被日军搜出后,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王泽良一家3口、王发忠的父亲、王汝造的叔叔跑到村西堤湾旁,被日军追上围在一起开枪,王泽良的母亲被吓昏,其余4人,饮弹身亡。仅仅2个小时,日军就杀戮无辜百姓12人,打伤3人。
1942年10月14日拂晓,樊庄据点日伪军30多人,偷偷围住后洼村。敲门砸窗,驱赶群众,把二三百名群众逼赶到村东土地庙前广场上,然后,又拉出了100多名男人赶到王汝相家四间连房里,把房子里外塞满干柴,并将屋门堵死,在墙头上端着枪的日伪军监视下,点着了干柴。浓烟四起,火苗乱窜,屋里咳嗽声、哭叫声、咒骂声响成一片。有人踹开窗户往外跳,被守在窗外的敌人射杀;一些年老体弱、行动迟缓的人,被活活烧死在屋里。敌人将全村房屋点着才撤回据点。八路军和村民赶紧灭火救人,但仍有王尚信等13人在火中惨死,尸身残缺,王尚如等5人被枪杀或炸死,王子山等22人烧伤,全村318间房被焚毁。
从1939年到1942年3年间,日伪军3次血洗后洼村。在这个仅116户413人的小村庄,就有96户惨遭火烧,32人被烧杀而死,26人被烧伤、打伤。全村465间房屋有315间被烧毁,农具、家具损失殆尽。后洼村人民被迫离井背乡,卖儿卖女,住窝棚,吃草籽,许多人被活活饿死。这是后洼人心里永远的伤疤,也是全村百姓英勇不屈的缩影。
“我小时候发现,村里许多老人身上都带有伤疤。老人们告诉我,那是为了保护八路军负的伤。”王振金告诉笔者。当时,村里家家通地道,户户做“堡垒”,有些外村人晚上秘密来村里,早晨匆匆离开,后来,他才知道那些人就是八路军。“据老人们回忆,面对敌人的残酷烧杀,没有一人出卖八路军。”
生与死的较量:抗战英雄 英名永存
在后洼村百年古槐的后面,有一座2015年建成的“后洼村革命烈士纪念馆”。手榴弹、钢盔、大砍刀、望远镜……几百件布满灰尘的老物件,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一般,让人回到了那个斗志昂扬的年代。在纪念馆北墙的醒目处,张贴着一幅“后洼村抗战英雄榜”,详细介绍了“后洼七烈士”的英勇事迹。笔者边浏览边听王振金老人讲述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故事。
王锡忠、王海山(另文介绍)威震敌胆的抗日“双雄”。1942年8月,大城县委根据中共八地委指示,在白洋淀召开县区干部扩大会议,王锡忠、王海山、王汝忠等10名同志参加了会议。为了粉碎敌人“大扫荡”的阴谋,党组织派王锡忠、王海山到条件最艰苦的大城三区工作,王海山任三区区委书记,王锡忠任三区区长。自从王海山,王锡忠来到三区后,发展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领导三区人民打鬼子、除汉奸,破坏敌人交通线,消灭日伪地方政权,战功卓越,曾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1944年10月,王锡忠和王汝忠叔侄俩(王汝忠,后洼七烈士之一、第二任后洼村党支部书记、区小队队长、三区助理员)二人在西周庄村被捕。敌人对他们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逼迫他们说出县大队领导的藏身之处,王锡忠、王汝忠视死如归,英勇就义。
王汝哲,1939年参加八路军,后调到延安,先后在萧克部队任警卫班长,在贺龙部队任侦察排长,多次参加打击日寇的战斗,深入虎穴,搜集情报。1947年,他带领侦察排护送李先念到延安开会,在途中遭到敌人围追,侦察排英勇奋战,把首长安全送到延安。王汝哲负伤后复原回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革命再立新功。
王汝造,担任农会主席,大力发展党员,壮大抗日武装,发动群众破坏敌人交通线、电话线;帮助八路军搜集情报,筹集军粮;带领民兵铲除敌伪人员;配合八路军拿下广惠屯、樊庄等据点。解放后,带领全村大搞农田水力建设。
“这些故事,不是文艺作品,多数是我目睹耳闻,是老人们的亲口述说,它是前辈们的血泪史实,是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我没有做丝毫的修饰。”王振金老人眼含热泪向笔者述说。
红与绿的融和:红色基因 绿色“硒旺”
走进后洼村,村西主干道两旁的蓝色围栏上,“学习传统文化,重温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发展红色旅游”一溜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这就是后洼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彦的战略定位。
“我的太爷爷就是被日本人放火烧死的。我从小听爷爷、父亲讲这些事儿就怒火满腔,发誓长大后要习武从军,报效家国。弘扬传承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王洪彦坚定地说。
这位身材高大、文武双全的优秀退伍军人,自2014年12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就和村“两委”班子制定了村庄发展的长远规划,发动党员群众,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创办了青县红利果疏种植专业合作社;修建了红色文化大道、后洼革命老区红色大舞台;建起了后洼村革命烈士纪念馆,成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后洼村又先后修建了2个休闲健身广场、一条环村公路;投资150万元,建成了跨越黑龙港河,通往大城县的乾隆桥,使公路连通到了外县;接通了总长1750米的园区通向泗庄的公路。2018年,王洪彦又带领群众,对2000多亩地进行了排水沟疏通改造,清淤4000多米主干河渠汇入黑龙港支流;将村中主要街道都铺成了水泥路。
“硒旺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甜瓜、羊角脆以及各种富硒农产品,主要销往县域内各批发市场。富硒西红柿、鸡蛋、蘑菇等产品主要销售方式是采摘、商场直供相结合。农场主打采摘、观光、采风,还建了一个画廊,供绘画爱好者使用。今年,棚里种植了西红柿、甜瓜、脆瓜及桑椹等果蔬,成熟后,发展旅游采摘就更好了。”王洪彦自豪地说。
今年夏天,王洪彦书记带笔者参观村里的新面貌。漫步在乾隆桥上,看着古老的港河静静地流淌,回望后洼村的美丽景色,再听到他的宏伟设想时,笔者突然想到,这片当年英烈们奋斗过的热土,在保护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红色旅游,吸引全县、全市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进行生态观光、红色主题教育,把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与红色文化进一步融合,让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新农村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后洼梦是红色的,后洼梦也是绿色的,绿色的后洼梦正在红色热土上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简介:杨海利,祖籍河北青县皇庄,盘古里人。农家子弟,教师身份。别无他好,读书、藏书、教书为乐;积习成癖,集报、剪报、编报润身。喜读血性文章,仰慕有德人品。诗酒人生,案牍劳神。年近耳顺,不忘耕耘。回顾卅载,小文始见沧晚报,感恩诗友;照磨经年,佳作连登青周刊,壮大新军。口传我见,手写我闻。不鹜虚名,唯求本真。铎声悦耳,书香赏心。位卑犹怀家国事,秉笔颂赞好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