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上文《吴女芬芳·4》
……………
……老校友梅若兰曾在《怀念吴贻芳》的文章中写到:吴校长几十年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平日粗茶淡饭,从不讲究吃喝。除出于礼仪需要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外,一般总是布衣布衫,缝缝补补,还舍不得扔掉。她不要小轿车,只肯买一辆黄包车,每月工资大部分都接济亲友,外出演讲得到的酬金和礼物,也一一转赠师生,并不让受赠者知道。
吴贻芳本人娴静淑雅的不凡风度,总给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金女大严格的体态风度训练的典范。曾有学生回忆:“她的风度非常好,走路笔挺,那么的年轻、文雅。她就像一个标杆,我们都不由得模仿。”这样的风度,是表里如一才的素养才能催化出的一种透彻之美,这种美是身心灵完美的修炼与融合,是生活的苦难洗礼出的一种安然与淡定。
1985年11月10日,才貌双全的吴贻芳逝世,时年92岁,至此人生的帷幕缓缓闭合,故事至此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金陵女子大学原址(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已经改建为“贻芳园”。“贻芳园”内立有吴贻芳铜像,还建有“吴贻芳纪念馆”。“吴贻芳纪念馆”陈列、展出吴贻芳先生的生平业绩,分成逆境中成长的女性,伟大的女教育家,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和风范长存四个部分,通过100多件遗物和不同时期的图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吴贻芳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积极参与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尚风范。文艺界根据吴贻芳的事迹创作了电影《吴贻芳》和电视连续剧《吴贻芳》,在吴颐芳逝世10周年时,出版了《吴贻芳纪念集》。
吴贻芳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她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董必武先生曾经真挚地称赞她:“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当时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盛赞: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作家冰心先生也由衷地赞美吴贻芳:我没有当过吴贻芳先生的学生,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金陵女大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女士与吴贻芳多年合作愉快,她曾深有感触地说:“同吴博士一道工作,使我真正认识到,她的确是当代中国的女界领袖、人中英才。她才智超群,为人坦诚,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江苏省委这样评价吴贻芳女士:这几十年的奋斗中,你以卓越的社会活动才能和在教育事业上的建树,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您这样一位为人民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老同志,我们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人生各有各的辉煌,亦各有各的不幸。遭受过伤害的心灵,会生出更多的慈悲与柔软,去爱这个世界。吴贻芳少年时候遭受到如此惨烈的人生打击,差点也走上绝路。她不断用学习修复心灵的创伤,收拾好心情重新面对生活,此后她几乎一生都没有露出过开怀的笑容。吴贻芳的一生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她历经幼年的坎坷、晚清社会的跌宕、北洋时期的混战割据、民国的兴衰以及新中国的初创勃发。她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一生“嫁”给了金陵女大,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为此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她本人就像一朵铿锵玫瑰,在人生的风雨洗礼中傲然绽放,如一剪寒梅怒放着心灵的芬芳。
一代崇高女性,教育女神吴贻芳,中国首位女性大学校长,她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中国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的事业上,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她虽然终生未恋未婚,没有留下自己的孩子,但所有的学生都是她至亲的孩子,她爱的高度与纯度早已超越了世俗的一切。她的生命里虽然没有婚姻,却活出了别样的意义和精彩,重新定义了生而为女人的价值所在。她独居一生,在孤独中丰富,在丰富中深刻,留下了金陵女大,用满腔热血写下了中国女性的伟大传奇。金陵佳人吴贻芳,高举教育旗帜的伟大学者,和平与智慧的女神。于逆境中成长的她一路歌咏,一路芳华,把一腔真爱转换成一种博大之爱。相信时间只会湮灭那些宇宙间肤浅庸俗的物质,而那朵惊艳的智慧之花,灵魂悦动的芳馨,将会永贻芳香,布满世间……
《吴女芬芳·5》
吴女芬芳之八:吴桂贤
吴桂贤,1938年出生,河南巩县(今巩义市)河洛镇胡坡人,西北大学毕业,政治家,外交家,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1975年1月至1977年9月间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是中国首位女性副总理,也是中国当选时最年轻的副总理。
吴桂贤的一生,充满着太多的不幸与幸运。有些人生的境况无法预料,但个性倔强的她却一直在与命运做着勇敢的抗衡,争取着一种最艰苦岁月里的优秀成长。她的人生履历就像一本曲折的书,当你翻开第一页读她的时候,就会被她的故事深深吸引,让你一读再读,一度被她的执着与努力感动。
1938年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吴桂贤出生在河南巩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一个崭新的生命呱呱落地,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一刻短暂的欢乐,之后更多的是抚养的艰辛。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兄弟姐妹八九人解决温饱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那种饥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困不堪,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和感知的。1951年,年仅13岁的吴桂贤因生活所迫,随家人逃荒到陕西咸阳,只为谋求一份填饱肚子的营生。
13岁的吴桂贤,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孩,身体因为长期的饥饿和营养不良并没有完全长开,身体消瘦的她撑不起肥大而又破旧的衣服,她看起来那么的朴实,又那么的纯真。因为她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几乎没有地方愿意接收这个童工,所以最初她只能在蔡家坡远房姨妈家打杂,后来又给姨妈的侄子带孩子,当时不谙世事的她也只能做这些。但是不安现状,不甘命运的吴桂贤更向往美好的生活与工作,她希望自己有更好的明天与未来,不想庸庸碌碌地活着。恰好当时陕西西北国棉一厂——这个在古城咸阳兴建的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纺织厂开始对外招工,年仅13岁的吴桂贤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心怀忐忑地站在应招的人群里,她瘦小的身材是多么的不起眼啊,她为了能够显得自己更高挑一点,于是悄悄踮起脚尖,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她多么希望自己被选上,当上一名光荣的纺织工人。
因为当时招工规定,年龄最小不得小于16岁,于是怀着强烈渴望的吴桂贤不敢说实话,她隐瞒了自己的实际年龄,谎报自己已经16岁。虽然招工负责人面带怀疑,但还是被这个真诚执着的小姑娘打动,于是破格招用了她。这是吴桂贤命运最重要的一次转折,这是少年的吴桂贤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她激动得眼含泪花,一种强烈的莫名的幸福感撞击着她少年的胸膛。此后吴桂贤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白围兜,戴上了白帽子,成了西北国棉一厂第一批正式工人,这是命运赐予她的第一份幸运,也是她人生出现的最重要的一次转机。
自从吴桂贤在国棉一厂工作后,她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她的干劲越来越足了,而且变得越来越自信,人的心情好了,容貌看上去也更加美丽了几分。吴桂贤是一个觉悟非常高的进步青年,饱满的劳动热情和炽热向上的政治热情,不断促使吴桂贤努力寻求更好的进步。她于1955年入团,1958年入党。入党转正的那天,领导亲自找她谈话,郑重其事地告诉她,鉴于她表现非凡,厂里决定把她调到赵梦桃小组去,担任赵梦桃所在小组的党小组长,赵梦桃任工会小组长。赵梦桃比吴桂贤年长三岁,这时的赵梦桃已经是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八大代表,明星耀眼,光华四射。吴桂贤与赵梦桃相处很好,就近请教纺织生产技术,切磋攻克纺织技术难关,那段火热铭心的日子,令吴桂贤至今念念不忘。
后来赵梦桃不幸因病去世,心情悲伤的吴桂贤刹那间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从此她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工作中她处处事事都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凡事都冲在最前面,不怕吃苦不怕累。这样一个好青年,大家都十分欣赏赞叹。她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团结全组姐妹来挑此重担。她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特别强,由于众姐妹们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小组年年出色完成生产任务,年年被评为先进标兵。以赵梦桃小组为代表的西北国棉一厂班组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一时传遍全国纺织系统,成为大家学习的典范和楷模。
20岁左右的吴桂贤正值青春美好的年华,她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不断拼搏奋斗的她自1958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厂级标兵,多次被评为三好学员、优秀学员。1964年、1966年连续两次被评选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65年吴桂贤以个人和赵梦桃小组代表的名义,出席西北公交战线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典型。吴桂贤吃苦耐劳,心地善良,人品朴实无华,待人热诚厚道,思想觉悟极高,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爱戴。不久之后,她众望所归被推选为西北国棉一厂副厂长,她从一个农村女孩,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完全凭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出这样的天地,这是上天对勤恳努力的她应该有的垂青与眷顾。1968年吴桂贤毕业于西北大学,当选为全国纺织系统的劳动模范,“文革”中被树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她到北京学习时,总是把毛主席、周总理的讲话认真记在笔记本上。回到单位后努力按照党中央的政策办事,制止“造反派”的一些过激行为。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告一段落,各地开始成立革命委员会。吴桂贤作为“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干部,被提拔到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又连续在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个时刻。一方面,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积极进行治理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四人帮”也在加紧纂党夺权,大搞“批林批孔批周公”。毛泽东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提出要从工农兵中选拔干部。当时,需要从工人中选拔一名副总理,而且要求是女性。
张春桥、王洪文等人提出上海的造反派头头王秀珍。周恩来觉得不行,这样势必增大“四人帮”的反动势力,就提出从西北的工人劳模中选拔一人,于是就提出了吴桂贤。周恩来连夜打电话给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瑞山,速调吴桂贤的档案到中央,经中央组织部审查后呈报毛泽东,毛泽东批示同意,这才火速电召吴桂贤进京受命。
吴桂贤到北京后,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要她干什么。周恩来找她谈话,她问总理:“让我来北京有什么任务?”周总理笑吟吟地说:“有大任务啊,让你当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大吃一惊:“不行,不行,我干不了!”周总理说:“许多事情并不是人一生下来就会干,我这个总理也是在干中学会的,况且还要经过全国人大的选举任命呢。”在四届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上,经选举后任命吴桂贤为国务院副总理。因为非常历史时期的需要,吴桂贤走上副总理岗位,那年她37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副总理,也是最年轻的副总理。
到了北京当副总理,吴桂贤仍然每月只拿西北国棉一厂76元的工资。无论是在政治局开会或在国务院开会,喝茶水要交2角钱的茶叶费。吴桂贤每次都只喝白开水,不喝茶水。服务员问她:“吴副总理,您为什么不喝茶?”她笑笑说:“我不爱喝茶,怕睡不着觉。”每次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她都要按规定交餐费。她分管纺织部、卫生部和工青妇工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吴桂贤与陈永贵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1975年9月,经毛主席批准,吴桂贤回到西北国棉一厂参加劳动。赵梦桃小组的姐妹们兴高采烈地说:“我们的吴大姐又回来了!你当了副总理还和咱工人一个样,这才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
…………………………………………………………
【…………吴女芬芳·精彩继续…………】
作者:吴桂英
编辑:三千门客
书法:三千门客
【三千门客:[蓬莱书院文化传媒]倡导者】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速告删除!】



























【名家简介】
吴桂英:
女,笔名瑾,江西人,现定居在佛山。一九七一年出生,自由职业者,独立诗人。崇尚自由写作,秉持为民而鼓,喜欢写爱情诗。其诗作风格淡雅灵动,抒情感人,饱含着对爱情的真诚与至爱,主要作品有:《不小心记住你一生》《爱是一首美好的诗》《蓝色之恋》《爱》《等你》《吴女芬芳》《芦花》《祝福祖国》荣获(昌硕杯)一等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