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清香,包角子,冬至冷寒透。
素画梅枝,花朵共分九。
九描花瓣花开,每天着色, 涂成算、春来时候。
独闺宿,慵懒孤枕梳妆,拈簪镜消瘦。
坐卧无心,思君汝知否。
相思聊把胭脂,抹匀花瓣,只染得、泪湿沙漏。
晓妆染梅:在冬至这天,画一枝素梅,花开九朵,每朵九瓣,之后每天给花瓣着色,一天涂一瓣,等这九九八十一瓣梅花全都涂上颜色,数九寒冬也就到头了,暖洋洋的春天就会到来。如果这幅素梅图书挂在一位女子的房中,由她每天早上梳妆时蘸一点胭脂轻轻点染,那便是传说中的“晓妆染梅”了。
冬至有给上香敬祖宗的习俗。饺子在宋代又称角子、扁食、娇耳。
汉典解释(网络资料)
旧俗冬至后八十一日之计日图。简称“九九图”。
元
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臙(yān,胭的繁体)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
明
刘侗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清
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 宣宗 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按,旧俗以冬至为入九,九九足,则春风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谚。
基本介绍
古代中国历法(夏历),将周天均分为365.24219日。五日为一候的,三候为一气(节),两气(节)为一月。这样将一个太阳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前半月称为节气,后半月称为中气,甲子纪年,60年周而复始(这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详细记载)。冬夏既立,冷暖必分,也就有了“三伏”“九九”之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甲子记日说)为初伏,三伏尽,由热逐渐走向凉爽,以此表明“热”的转化程度。“九九”以冬至为数九第一天,九天为一阶段,共九九八十一天,来说明由寒冷走向温暖的过程。消寒图便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部分网络资料,感谢原作者》
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春深,也有不用颜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阴晴雨雪的。 写九,是清代开始出现的,首先是在宫廷内实行。就是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每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天。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阴晴雨雪。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九数完了九。如常用的九个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风),连成一句话,还能表现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
祝英台近:又名《月底修箫谱》。始见《东坡乐府》。元高栻词入“越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东晋,越有梁山伯、祝英台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访之,乃知祝为女,欲娶之,然祝已先许马氏之子。梁忽忽成疾,后为鄞令,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地而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冢,哭之哀恸。其地忽裂,祝投而死之。今吴中有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此调宛转凄抑,犹可想见旧曲遗音。七十七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忌用入声部韵。
例词: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
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韵)。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中仄平平,中仄仄 平仄(韵)。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劝、流莺声住?
仄平仄(韵),中中平仄平平,中平仄平仄(韵)。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中仄平平,中中仄平仄(韵)。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