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修学笔记(卷十)
作者:吕兴福

佛在这里讲了两个故事的概要,或者说是标题。为什么没有详细讲呢?因为当时在场的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大都知道这两个故事,因此世尊只说了标题。
第一则故事是:很久以前,佛于因地修菩萨行时,被带着嫔妃进山出游狩猎的歌利王看到了。由于嫔妃们看到修行人无欲清净而好奇,便围上前去请教各种问题。歌利王由于嫉恨,便命人用佩刀砍下了佛的胳膊。然后问佛恨不恨,佛说不恨。又分别命人砍下佛的双腿,再问佛恨不恨,佛每次都回答不恨。歌利王不相信,便问如何证明你没有生嗔恨心呢?
佛说:假如我生了嗔恨心,令我如此残损万劫不复,假如我没有生嗔恨心,当下我的残损躯体恢复如初。
就这样,佛的身体当下恢复如初了。说明佛当时真正到了无相修行的地步,真的没有生嗔恨心。
佛还说:歌利王,我不但不恨你,我成佛以后第一个要度你成佛,因为你是逆增上缘啊!是善知识啊!
这个在宿世之中砍佛四肢者的歌利王是谁?正是尊者乔陈如的前身!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初转法轮,也就是第一次给五比丘讲苦集灭道四谛法时,这乔陈如第一个证悟!
第二则故事是:又于过去五百世做忍辱为戒的修行时,即作忍辱仙人时,在富单那城,有一名曰迦罗富的国王,也同样由于嫉恨,命令部属依次割下佛的耳、鼻及手足,佛神色不变。当时四天王看不下去了,怒降风沙砾石,一时迦罗富王惧怕之极,当下跪于佛前祈求忏悔。《大般涅槃经》狮子吼品中较详尽地讲述了这则故事。
原经文中说了“又于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这句话,又者,就是另外,还有。因此这里所讲的应该是两则故事,这两则故事,在佛教早期的一些经典里也各有记载,并且时间、涉及人物都吻合。
世尊在讲了自己在因地做菩萨时的两则事例之后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不应执著色相执著诸法生心,应生无所执著的心。若心有所执著,你的心就安不下来!请注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中两个“住”字,前者是执著的意思,后者是安住的意思。这样一提示,我们就理解了。
以上,佛讲了好多道理:不执著于相才能安心,菩萨应离相布施,一切诸相都是当体即空的等等。
接下来,佛为了让我们能够断疑生信,故说了五个排比句式,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佛不说假话,没有戏论,所言皆是诸法实相,不打诳语,空性般若道贯一切经法!佛没有必要骗我们!佛教有着极强的可实践性,是可以亲证的。
佛说:如果著相布施,就像人进入黑暗,什么也看不见,反之,眼前明亮如日光明照,并且一切都能看得清楚!这个比喻,说的是著相就是无明,就是愚痴;见相离相就趋向于光明,就是智慧显现。
佛法就是这样,你说有吗?万法皆幻,故言空,是非有。你说空吗?缘聚即显,众缘合和即能显示万有,故言有,是非空。
到底如何理解这非空非有之状态呢?因此说: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即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象界当下就是本体界,本体界当下就是现象界,无所谓形而上,无所谓形而下,离开了体何来相用,离开了相用体就成了顽空,色空不二,体相一如,无分别,无对立,垢净对除,便是一真法界。
对此,如果真理解了,想明白了,体会出来了,感悟到了,觉察了,那么对于《金刚经》,或多或少也算是有所锲入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