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蒙蒙,清明时节祭祖宗 作者王安德
又是一年清明节,不由我,又在思念自已的亲人。
天气突然变寒,农村人都在忙着"照顾"自己的心肝“宝贝”,花椒树,苹果技,樱桃花开,桃花香,城里人,还是和以往一样,有班就上,有事就做,复工复产,企业需要他们,工厂离不开他们,高三,初三的学生娃也复课了。
街上的行人是乎少了,超市也不再拥挤了,大人小孩和老人,真的盼着又一年的大丰收。
匆匆的乡道上,似乎远远地望见那些肩扛柳枝的人,去上坟,去祭祖。
祭祖,上坟,依韩城人的习俗,有个讲究,那就是"前五天,后五天",说的是以清明节那天算,新坟可在前十天去上,旧坟可在后五天去上,一般人会选择在清明节,那天去上坟,因为清明节国家有假期。
上坟去的时候,一般是兄长带领着弟弟,侄孙,提着一把掀,扛上几枝柳树枝,拿上家里蒸的上坟馍,里面包着鸡蛋,拿些纸钱钱,就可以了。
小时候跟着大哥去上坟,一会跑这儿,一会去那儿,跪地,烧钱,插柳枝,坟上祭奠上坟馍,祭拜完后,鸡蛋一吃就算把坟上了,至于地下埋的那位先人,我也就不知道了。
79年祖母去世,家人将祖母的坟选在村东一个偏僻的举举上,下葬的那天,雨下的很大,帮忙的人将棺材抬到那儿,入土时,听人议论说,"祖母脚登高门塔,头枕巍巍大山,",啥意思,长大后,我才慢慢地弄懂了,这是"吉祥"的意思。
父亲是2014年8月去世的,当时是夏天,天热的很。父亲的墓地选在于离村不远的南沟坡上的洼洼里,很阳光。这块墓地是父亲病重期间,自已和母亲一块选定的,为何没有和祖母蔡在一块地里,我猜想,因为父亲想去逝后去陪陪他的长孙。
长孙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更是他们一手拉扯大的,不幸的是85年身患疾病去世。
三弟是个勤于劳动,热心助人的农家娃,九三年开始外出创荡社会,为私营企业老板打工,一干就是几十年。父亲去世后,他准备辞掉工作,回家和妻子一块伺候年老的妈妈,谁知意外突发疾病,英年早逝。
每逢清明思故乡,故乡是我的根,我的烈宗烈祖在那儿,我想回去,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讲述家中的故事,讲述美好的韩城变化。
往年给祖母上坟时,除过所带的几样祭品外,我会将上坟馍改为今日的油酥角和点心,跪在祖母的坟前,烧过纸钱后,就将祭品放在坟头,年年如此。
祭祀父亲和三弟,我照样沿用同样的方法,显示的比较庄严,庄重。
祖母待我很好,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她尽最大的努力,将家里最好的吃的,留给我,想尽一切办法,用唯有的一些粗粮,变着花样给我吃,就在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做砖瓦工的那半年时间,她天天早上做酸拌汤,盛上一大碗,打个鸡蛋,泡上几块玉米面馍,步行里地送我吃,要知道,婆婆是个小脚女人,在她的心中永远装着我。
父亲是个老实人,对党诚实,对事业忠诚,三十年转战西安韩城,从事的公安工作,三十年后,光荣离休,重新上岗,担任了韩城市政协金城联络组组长,手下拥有六七十位老兵,他天天奔波在基层一线,调查撰写各种史志材料,为韩城公安志,政协史志,市委党史,法院史志的编写奉献了近三十年的精力。
认识了清明,就懂得的人生,更深知,人,一生为什么要活着,人,一生又为谁而活着。
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我终于明白了,人,就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你的子孙后代而活着。
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下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到处漂波,总有归,总有情,一堆黄土圪塔,就是后辈的念想,也是你留给后辈唯一的“财富”。
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去处。
生者寻根,落叶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
让我们善待每一位逝去的人,特别是自己的亲人。
这就是清明,这就是感恩!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部分文稿在韩城文学树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