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这是父母亲从小就给我们姐妹的家训。那时候,我还似懂非懂,不以为然,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才让我彻底对这句话有所感悟!
就在我结婚后的第二年,那年五月底,我家女儿出生,我在小县城坐月子,自然是由家住农村的婆婆照顾我的饮食起居。
有一天,吃过午饭,她出去了好长时间,我自然不好过问她的行踪。回来时,只见她忧心忡忡,满头大汗,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只让她脱下衬衫,去洗把脸。她把脱下的衬衫放置在床边,逗惹了一下孩子,去洗脸了。
我起身喝水,看见了衬衫蜷缩成一团,我就顺手提起往衣架上挂。这下倒好,划拉一下掉出来好多颗粒的新鲜麦子,胖乎乎的,甚是可爱。我一颗一颗的捡起来顺手放在旁边桌子上的小茶缸里。沉思良久,知道是婆婆从路旁捡来的,因为当时正是收割麦子的时候。也明白了,她惦记着家里成熟的麦子,想回去,又不好说。
第二天吃完早餐,我就把亲戚朋友看我时带来的吃食,装了一个袋子,对她说:“妈,你回去吧!”她一脸的疑惑,望着我。
我说:“你回去,过几天再来!”
她说“那你吃饭怎么办?”
我说:“我自己克服吧!没事,记着下次来时给我烙个大锅盔。”
婆婆高兴的点头,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明白我让她回家的意思了!
婆婆走后,我老公和我才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晨起,一股春意盎然的风,带来了灿烂的阳光,照在寂静的玻璃窗上。看着女儿睡去甜甜的模样,一切的无奈都不算啥了。猛一抬头,一撮青苗从茶缸里冒了出来,很是怯意。然后,就用一个小花盆,把她移栽到里面,浇上水,端详着。似乎看见了婆婆收割麦子的忙碌身影在眼前的这片麦田里,同时也勾起了我长长的回忆......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年秋天一直下着雨。成熟的玉米收不回来,好不容易收回来些,由于梅雨季节,不能晾晒,玉米从底端霉烂。程度严重的扔了,轻点的留下。结果第二年放暑假的一天,妈妈吃了那些霉变的粮食生病了,上吐下泻,看着妈妈生病,我急得直哭,爸爸在一百里以外工作,那个年代通讯的欠缺,怎会知道家里的一切。眼看妈妈病的很厉害,无计可施。
在别人的提醒下,我步行去了十里以外的镇子里的卫生院去请大夫。
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个大夫高大帅气的模样。特别是他拿着听诊器听诊的模样;刷刷刷在纸条上开处方的模样;把持小针管,针尖朝上排空气的模样;都铭刻于心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妈妈从她贴身的手帕里,取出仅有几张里的一张五元钱,让我交给大夫作为出诊费。我买来了大夫开的“土霉素”黄黄的,真好看,像糖颗粒一样好看!我还偷偷的尝了一颗,甜甜的外衣下藏着苦涩的内核。妈妈好了,脸上的因为痛苦而揪在一起的眉头舒展了,笑容挂在了脸上,我提起来的心,也放下了。这也是我后来选择学医的理由。
从回忆中回到眼前的青苗,我心中升腾出一股股热流,我望着它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满满绿了一盆风景。

过了一个礼拜,婆婆来了,带来两个大大的锅盔,一股麦香味直扑鼻翼。我每天早餐把三个荷包蛋改成一个,然后是一碗泡馍。婆婆说:回家后,邻居家的麦子都收完了,有的都晒干了,人家磨了新麦子,她就从人家哪里先借了些新面粉,烙了两个锅盔。我拉过婆婆的手,看着粗糙了许多的双手,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婆婆惊慌的说是不是说错话了。我摇头,合着泪水和婆婆的汗水吃完泡馍,觉着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佳肴。我让婆婆又回家晒麦子了。
等婆婆再次来时,没有等到吃完的锅盔,霉了。我就把它扔进垃圾袋,准备扔掉。婆婆心疼的检出来说:不敢扔不敢扔,拿回去除去霉点让鸡吃。我说:算了,咱现在又不愁吃穿。婆婆边收拾边说:你们呀!永远要记住“大吃大喝顾眼前,省吃俭用度灾荒。细水长流年年有,大吃大喝不长久。”再有也不能浪费,她若有所思的又说“耗子还存三分粮呢!粮头不俭,粮尾喊饭。春天种下秋天收,如今存下将来用。”
在后来女儿成长的日子里,自然是由我和婆婆教育她成长。由于工作忙,女儿三岁以前差不多都是由婆婆带回乡下照管。女儿吃饭时,婆婆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等到三岁半要上学的时候我才接回来县城上幼儿园的。

那时的亲戚不像现在这么有距离感。亲戚间经常串门问好,生怕生疏。又一次去老公舅妈家,(舅妈一直带我们如亲生儿女一样)一家人围坐着拉家常,吃爆玉米花,一颗玉米花掉地上了,我正准备弯腰拾起来扔掉,女儿快速的捡起来放在嘴里吃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舅妈和舅舅就调侃说,一定是你婆给你教的吧!是呀!婆婆和母亲辛劳一生,对于粮食他们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从来不见他们倒掉剩饭剩菜。如果谁稍微浪费一点,婆婆就会和母亲一样说:你们就是没有吃过遭年经的苦,不知道珍惜!
现在婆婆和母亲都去了那边,再也听不见她们的教诲,我唯有期望来生再做她们的儿女!
我家女儿和我还有老公,一直到现在,对于粮食这个概念,敬重的如同神一样的崇拜!我家阳台上那一盆绿莹莹的麦苗,在时时提醒我粮食的珍贵珍惜。
作者简介:赵英,笔名多多。“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我是一个喜欢在豁达的唐诗,哀婉的宋词,幽怨的元曲中溜达,也喜欢散文诗的美妙,更喜欢在海子的世界里游荡的烟火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