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陈建群,字易人,号抚元,别署南海居士。1953年生,山东蓬莱人。师从赵朴初、罗继祖先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国际书法家合作组织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特约会员,海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图南阁书画院院长,香港国际名联荣誉主席。

什么都说了,什么也没说
文/易人(中国)
先父在其晚年,对《易经》、《金刚经》颇有研究。我的二妹夫对上述经典亦多有探寻。一日,他问岳丈说:“您老人家为我说说金刚经都说了些啥?”先父答曰:“金刚经什么都说了,也什么都没说。”此言可谓只可意会,确是悟透了修行的玄机。
近年抄经,我深感经卷中重复词汇繁多,诸如“一切、众生、十方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佛刹微尘数、种种、菩萨摩诃萨、念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心、无量无数无边、百千亿那由他”等等不胜枚举。然而,抄经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尽管其词句百千遍的重复,应该是反复示现以利于学佛者的记忆。尽管经中有多少数、量、名词的重复,然万法归一,就是一个“空”字。故此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之结论。
然读佛经,余更侧重其逻辑。如《金刚经》中“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这是个“同时肯定又同时否定”的逻辑思维。那么这个“一切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既是暂时存在,又是随时间推移而演化、消亡、亦或更新,所以说暂且命名为“一切法”。那么这个“一切法”究竟是什么?以余拙见,它应该是引导众生修行向善的途径。
中国古代有“形名之学”,形与名是事物的内容和名称。古代思想家常用作专门术语,以讨论实体和概念的关系。《庄子·天道》:“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淮南子·说山训》:“凡得道者,形不可得而见,名不可得而扬,今汝已有形名矣,何道之所不能乎。”
由此不难看出,佛家的“同时肯定又同时否定”与道家“形名之学”大有相似之处。一切人、物都有名有形,然而是否名副其实、即形式与内容是否统一,就很难说了。难怪《金刚经》第七品中有“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说。此“无为法而有差别"即是有选择的、顺应自然变化的方法。
“什么都说了,什么也没说”。每思先父此言,深感人生应该名副其实,在社会活动中不为虚名所惑,真正觉悟之人,必依空而住,御风而行。



注:本期配图用字、画均为易人老师本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