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小故事
段广亭(甘肃)

说是故事,也不是故事。一种民俗,久了便是故事。
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便是清明。清明正交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清明前二日,就是寒食节,有祭祀祖先的习俗。
清明节南北习俗不同,南方有门前插柳枝,谓之明眼;有这天为小孩开礼上头仪式;还有划龙舟、赛歌的民俗;广西一带在三月三就把清明连续至节令段,进行赶歌圩,十分精彩热闹。北方则没有南方这么热闹多彩,主要是前五后三户户都上坟祭祀先祖这一习俗。但各地也都祭祀习俗大同小异。每年的清明寒食节,家家户户都上坟去祭祀祖先,献牲奠酒焚化纸钱,这已是几百年的传统习俗。寒食节这天在上坟祭祀之前,人们都先要查看先祖的坟冢上是否有苍鼠打的洞,如果有洞,就先撒上一些中药渣子,再撒一些切碎的小食品块,之后从离坟冢较远的不同四个方向取来四方土补塞坟上的洞穴,叫补土。最后清理坟冢上的杂草,以男左女右的方式绕坟三圈叫踏青,踏青后,再进行祭祀活动。在北方这天祭祀之前,一般都要让参加祭祀的晚辈拿上一张纸,上到坟冢顶上用土块压住,这时所有的参祭者都跪在坟前奠酒、上香、撒食,然后焚化纸钱,思念、叩首、作揖,就算祭祀完成。这些,在北方的大部分地方习俗基本一样。
在北方的部分地区,寒食节清明祭祀祖先时坟冢上压纸叫坟头纸,坟头纸有两种传说,一是对先祖的温馨提醒,因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由于多种原因忘了或不知道这天是寒食节,坟头纸提醒他们尽快来格来尝,取走祭祀品和纸钱。这一说是否有灵感实难证实,但表明了故人的后人的大孝之心。另一说是坟头纸让晚辈去压,告诉人们这些坟冢是有主人的,而且人丁兴旺。长辈让晚辈上坟冢顶压纸,是展示故人在那边知道自己家族的后代人强聪颖,一代更比一代攀高向上,先祖们都乐意为后代们的登高作人梯,在冥冥之域送上吉祥,保佑顺畅,使其家族更加兴盛。压坟头纸在西北的东部和中原北部比较普遍,一般用的是白纸或黄纸。坟头纸在去世之人没有过三年的坟冢上是不能压的,这是因为三年之内亡故的人灵魂还没有完全离家,有一半生息还在人间。一旦压上坟头纸,会导致亡人灵魂失去享受三年大孝期转世的规律,盲生魂归别处,以后无法转世而成为孤魂野鬼。其实,民俗很多,却始终贯穿一个孝字孝心在里,是一代人教育一代人的善孝美德之法,思索有益有趣。

作者简介:
作者: 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任乡村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5000多篇。在网络平台发表数百篇。文章朴素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为《定远文学》编委、特约作家,《祁连文学》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