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 】
纷纷冷雨近清明
(2020/03/02)
文/ 尝君
纷纷冷雨近清明, 待命居家缓扫茔。
应恐新冠重转土, 休教疫毒复抽萌。
先人缅古崇寒食。 后辈承前作浪行。
薄酒三盅还一酹, 春江花月起涛声。
♦
附: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至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按现行公历,目前清明节位于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为台湾、中国大陆、香港等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假日,在澳门则还有冬至。

寒食节+清明节≈大祭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作者简介
尝君,即许尝君,
执教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业余爱好书法、
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