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他乡容纳不下灵魂。”当今社会,尽管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买房定居,但是大部分人还没能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心灵深处还铭刻着乡村的印痕。而一旦走进城市,再想回归乡土也是一种奢望,他们只能在居住的城市或更远的地方靠智慧或血汗开始自己和后辈新的生活。每当回到故土,日渐冷清的村庄、青草滋生的院落、退耕还林的田地使他们感慨万端。生活是越来越好,心境却越来越复杂。怀着这样的心结回到城市,在高楼林立的鸽笼里,新的乡愁乡情必然是魂牵梦绕。根在乡村,现实的家园却回不去了,至少目前是这样。人们就急切地想寻找灵魂的栖息地,重温昔时的美好时光。那些久居闹市的城里人也是如此,渴望到乡村田园静一静,歇一歇。这也是乡村风情游越来越火爆、各地民俗风情景区逐渐增多的的原因。



前些时间,疫情形势已经稳定。赵村镇土桥村洛宁民俗风情部落的开发者、我的本家雷生荣,约我去景区拍照写文字。进入景区,因为没开放,显得很冷清,但一下子勾起了我昔时的记忆。这个民俗风情部落是刚开发的景区,在我的心目中,她可能是以后我们回望乡情乡愁之路上的一个逗点,一处驿站。



走进了淡竹扎制的景区大门,迎面一串串红灯笼像春日里的火焰,一个两米多高的仿制大酒坛似乎散发着芳香,使人温暖使人陶醉。一个很大的古石盆里,迎春花还在开放。再往后面走,像是一条宽阔的山谷,土崖高耸,道路蜿蜒,古柏苍翠,屋舍古朴。在一个圆形的茅亭下,雷生荣开动了连接石碾的摩托车,石碾就转动起来。我拿着一把小笤帚,一边转圈一边扫动碾盘,重复少年时代的劳作场景。之后他带着我边走边看,并细细解说。









在一座门两旁写着大红“忠”字的土屋,我看到了升子、杆秤、食箩、大襟衣裳,这些东西陈列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往事。后来我俩观看了石浴缸、石碓臼、石碾槽、石磨、石牛槽等石器,这些都是明代的东西。还观看了纺花车、织布机、大牛车、独轮车、木耧等器物,它们沐浴着阳光,回忆着往昔的辉煌。




雷生荣是陈吴雷寨村人,为了开发景区,他跑了好多地方选址,还到过我家乡的自然村秀才岭。为搜集、购买景区内的这些东西,他花尽了积蓄还负了不少外债,跑遍了全县的许多乡镇,甚至还去过宜阳、卢氏、三门峡。知道了他的来意,有人是慷慨赠送,有人是坐地起价。但不论怎样,把东西弄到手,运回来摆进景区,他就高兴,就觉得离成功近了一步。因为建成这个民俗风情部落,已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让后代铭记先辈的勤劳和智慧,是他毕生的心愿和追求。









景区内有不少旧窑洞老院落,有毛泽东时代的标语,有大红的“忠”字,有生产生活用品、旧时的衣物、器具,有跷跷板、秋千、木制转轮等仿旧的娱乐设施。雷生荣说,目前还是第一期工程,以自然景观和生活民俗为主,以后的二、三期工程,以开发生产民俗、民俗风情、民俗历史文化为主。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关怀下,特别是在周东柯县长、县文广新旅局、赵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土桥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景区会建设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好,他为此充满信心和勇气。



在那个仿制大酒坛前,我叫雷生荣和土桥村干部拍照留念。看着雷生荣淳朴的笑脸,看着鲜艳的彩旗和红灯笼,我相信,洛宁民俗风情部落一定会开发得更好,一定会成为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民俗风情景区中,一枝古老而美丽的花朵。她的芳香,就是承载乡情乡音乡愁乡恋,就是缅怀和继承先辈的勤劳和智慧,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作者简介:雷志远,男,洛宁县景阳镇郭庄村人。1968年生,1988年开始发表诗与散文作品,1998年出版诗神折叠诗丛之一《花朵房子》。河南省作协会员,景阳镇小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