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原来老县城的东南方,有几处面积很大的竹园,这些竹园座座相连,一直向东延伸,直到二三里以外的王协村。竹园里的翠竹,茂密蓊郁、遮天蔽日。竹园与竹园之间,有一条五六米宽的道路,蜿蜒逶迤,人们把这条道路称为“竹园道”。人在“竹园道”行走,两边是髙耸的翠竹,上边是一线天空,微风吹拂,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翠竹特有的清香。人们伸个懒腰,做个深呼吸,会觉得心旷神怡,给人一种舒心、优雅、清爽的感觉。因此,“竹园道”也就成了人们散心、乘凉的好地方。无论冬夏,都会见到对对情侣,相互依偎、边走边谈,家家亲人,扶老携幼、徜徉其中。特别是夏日的傍晚,人们更是在竹园道、涧河旁,三五成群的谈天说地,释放着劳动一天带来的疲惫,享受着欢聚的美好时光。


竹园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春天,雨后,竹笋从地里探出,节节拔高。除了能长成新竹的,其余的竹笋就很快成为人们盘中的美味,清脆爽口。夏日,脱落的笋叶在端午节用来包粽子,使粽子充满竹香的清凉。勤劳灵巧的竹匠用一把竹刀把竹竿破成竹篾,好的竹匠能把竹子劈成五六层。青篾、黄篾,各有不同的用途,分别编制成各种生活用具。竹篮、竹篓、竹帽子、竹筛子、竹帘子,直至小小的竹筷子、竹筷笼、竹篦子。无论精神的愉悦还是物质的财富,这些都是竹园给人们带来的恩赐。


王协村靠近竹园,村里人编织的“带盖马头篮”是出了名的,长方形的竹篮,带个扁扁的篮盖,篮里边放个馍菜什么的,盖上盖挂起来,蚊蝇飞不进、虫鼠夠不着,又卫生又透气,食物还不易坏,很受大家欢迎。你看,王协村的男女老少把农闲变农忙,院子里、门楼下,一把把竹刀、一堆堆竹篾,到处是编马头篮人的身影,马头篮鼓起了人们的钱袋子。

竹园是“不锁的黄金柜”。为了管理好这黄金柜,聪明的家乡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他们知道:“竹园是水田,浇水是关键”,春前浇遍“促笋水”,笋期要浇“拔节水”,竹子吐枝时再浇“长叶水”,初冬需浇“防冻水”。要是竹鞭向上翻,你得赶紧培土填埋。我的一个本家看过竹园,他告诉我,砍竹子最好在六、腊月。采伐时选四周竹子稠的地方,“刀要快、茬要低”,还说:你把竹鞭埋入土,当年可以出小竹,“围墙挖条沟,竹鞭不外走”。真是实践出真知,经验大似学问。

其实,洛宁的竹,历史悠久,自古就有种植。《汉书·律历志》早就记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吕。制十二简,以为凤凰之鸣”。这记载里的“嶰溪之谷”,就是现在陈吴乡金山庙、王阳沟一带。于是便有了“伶伦制管定律吕”的说法。《九州记要》里,也有“金门之竹,可为笙管”的记载。清朝时,洛宁的竹,还奉旨上供太医院制作竹沥呢!


家乡的竹,以淡竹为主,竹竿嫩时绿,渐变黄,韧性大,拉力强,可长到十几米高,是竹编的理想用材。其它也有斑竹、刚竹、毛竹等许多种。栽植相当广泛,到处可以见到庭院里、道路旁、田野里,那些散种的、成片的、成园的竹子,成为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看吧,不必说那吸引众多游客的“绿竹风情园”,也不必说那集种植与科研为一体的“方村竹林场”,仅仅坞西村,围着公路两边全都是竹园。还有那绿竹成荫的西王村、兴华镇、孟家峪、大宋等等,处处都是翠绿的竹林。洛宁,历来被称为“北国绿竹之乡”。


人们利用这丰富的绿竹资源,生产着各种竹编:竹床、竹躺椅、竹箩头、竹车围、竹帘子、竹鸟笼。特别是巧妙利用竹节组成飞燕形状的“竹燕帘”,还远销国外呢!还有过年过节时的龙灯、旱船、竹马、宫灯、花篮,无一不是竹篾编的。一句话,凡是能用竹子编制的各种器具一应俱全。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村都有各自的竹编名牌,像坞西竹帽子、坞南筛子、中原竹床、在礼竹帘、寨沟篦子、大原笸箩、方村竹篮,都是长期形成的、大家公认的顶尖特色竹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前的家乡,不知道有多少人,凭着“一把竹刀一把锯”,破竹篾、搞竹编,养家糊口,成为誉满一方的能工巧匠。至今,乡俗每年正月十五给逝去的亲人坟头送的灯笼,都还是凭这些能工巧匠手工编制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扩建,县城东关的竹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公园。乡间,村里的年轻人也出去打工了,许多竹编手艺也后继乏人,即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兴起的,是更为精美的竹制工艺品。那些工艺品说不完的精,道不尽的良,产品琳琅满目,有的还打开了国际市场。洛宁的竹产业又步入了一个新时代。

又是一年春天到了,县里各乡镇都开始扩大竹子栽植面积。更让人兴奋的是,2020年3月6日,中国竹产业协会,授予家乡洛宁“中国特色竹乡”的国家级荣誉称号,这将成为增加洛宁知名度,使洛宁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也是洛宁人民的骄傲!
家乡洛宁,将进一步翠竹飘香。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