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春晨雨中
文/静静的百合
阳春三月,春和景明。犹如丹青艺术家的春风,以巧妙的构思,奇幻美妙的想象,非凡的技艺,把山川大地彩绘得多彩多姿,绚丽神奇。
暮春的晨雨,晶莹透剔,天色已明,四周很静。只见一夜未眠的雨,有不少集合在低洼之处,不断加入的雨点,在洁净的水面,点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的水圈;有时,雨线竞像魔术师一般,在水面变出一个个透明的小水泡。这大小不一的水泡,有的晃动几下又稳住了手脚;有的被微风推动,像一只轻轻悠晃的小船,眨眼间就消失不见。
小雨不停,步履匆匆,在多层楼顶汇成的雨注,跳落到一楼人家搭建的彩钢棚顶,发出“铛!铛!铛铛铛!”有力的响声;而滑落碰撞到乳白色防盗窗窗棱上的,又如清脆、流畅的旋律,让人驻足聆听;要是散落于撑开的伞面,又像是从远处传来的那疾走马群的“哒哒哒”的蹄音;而落在叶间的它们,简直就是把绿叶当作了古筝的琴弦,弹拨的曲调,优美而曼妙。在这大自然的演奏厅里,天音交响和鸣,妙趣横生。
晨雨洗去了叶上的微尘,叶子绿得通透、灵秀,惹人怜爱;晨雨是绿叶神奇的生长素,一夜之间,似乎长大了许多;每片绿叶,都像刚出浴盆的婴儿,分外生动、水灵,充盈。
二月杏花败,三月桃花开。风雨把杏花带离了枝头,送之而来的是美丽鲜亮的桃花,她们,不论是深红还是浅红,都有灼灼其华的姿容。
古代文人墨客,大都有爱花惜花的情怀,他们借花抒情,以花喻人喻心,来表达对某种精神品性的仰慕向往,或是对韶华易老流年的感伤。总之,不一而足。那荷花、菊花、桃花等等,在古诗词里将永远盛开;其幽 幽之香,濡染了后人。
看,雨中娇美的桃花,排列满枝。花着雨,呈现出沉静之美。雨中盛开的桃花,少了些晴日里那张扬的艳丽,多了些羞涩和恬静,但依然让人心动;那些半开着的,像是一个个美丽的眸子,微微地眯起,淡淡胭脂红的眼皮上,挂着明珠般细小的水滴,使这微合的眼睛隽永俊逸。
众花,共同装扮春天。你看这株丁香,在春风暖雨中,绽放出她特有的美丽,弥散着特有的香气。丁香,因花筒细长如钉且有香气而得名。丁香花虽不起眼,但却有着小家碧玉般的气质,她淡雅,婉约,精致。
古代诗人多以丁香花蕾来抒写愁心,他们笔下的丁香,似乎如林妹妹一样多愁善感,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现代诗人戴望舒,站在传统文化之桥的这头,托举出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就使“结着愁怨”的丁香,有了血肉之魂,芳香之气,流动之美。其意境的朦胧和美丽的怅惘,就好比是初夏,在一个月光并不朗照的夜晚,一个驴友落单,迷路在鲜花盛开的大山脚下的草原,他迷茫,哀怨;孤独,忧思不安。他放眼寻望,忽见远方,好似有一缕光亮。这个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是个凄美,新颖的形象,其中蕴含的不只是现实中的怅惘和忧伤,还有那朦朦胧胧的带着丁香味的希望。
袅袅春风中的万紫千红,总会陨落在风吹雨打中,这无须感伤,那满枝的青子,是落红新的生命。季节变换,生命轮回,这乃是能量的储备。第二年春天,当看到低枝上的第一个芽苞,该是多么地惊喜和激动:因为,这就是希望;这,就是前行的力量。
晨雨还在滴嗒。我屏息静听,听出了春走向夏的脚步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