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疫宣传标语的“文艺范”
--疫情标语艺术谈
作者:王顺中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黑格尔语)。在熬过了非典、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和非洲猪瘟……后,伤疤尚未痊愈的今天,一场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再次席卷全球。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随着一声令下,全国上下随即投入了这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阻击战。除了奋战在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坚守岗位的公安干警……社会各界都以各自的不同方式投身于这场攻坚战,甚至身处底层的村庄、社区也用我们耳熟能详的标语协助前线一起抗疫。
就目前来看,疫情期间风行于全国的标语,除了少数骂街式的“硬核”标语外,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温柔的劝慰。例如:“少吃一顿饭,亲情不会淡。”“隔离是亲情,佑护的是生命。”“凡进户,必登记,测体温,莫生气。”“乖,标出门。”以上这些当属此类。
直白的命令。面对某些自私的街坊,太过温柔的标语可能难以奏效,所以另一类标语也就闪亮登场了。像“外来人员请主动报告,主动登记。”“如何算孝顺,看住爸妈不出门。”“少移动,不联通。”“非必要不出城,非必要不入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必要的警示。这类标语不在少数:“今天走亲访友,明年家中剩狗。”“今年到处乱跑,明年坟头长草。”“今天聚会图热闹,骨灰盒里乐逍遥。”“……这里没有终南山,有的只是抬上山!”
热情的鼓励。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的爆发,阻击疫情,貌似不是立竿见影闪电战,甚至可能是形势严峻的“持久战”。所以在温柔的劝慰,直白的命令,甚至间接的警示轮番上阵后,我们特意准备的,明显具有鼓舞人心的精神激励性标语也就顺势上场了。像“小小疫情不可怕,全民齐心战胜它!”“听党指挥不会错,全民皆兵定胜魔!”“团结一致,打赢这场新冠肺炎阻击战!”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
为了给抗击疫情造势,尽力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团结一致应对疫情的抗战氛围,以期达到宣传抗战、抚慰精神和鼓舞斗志的宣传目的,风行于世的各种标语,还竞相采用多种艺术手法。
大量采用俗语,甚至土语方言。为了让标语朗朗上口,易于被人接受,便于在民间传播,它们大多采用俗语,甚至方言。“疫情面前不添乱,待在家里莫乱转。”“拒绝扎堆:不图一时热闹,但求平安健康!”“武汉回来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 。”“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说:“文学史就是文学作品的消费史,即消费主体的历史。”由此可见,疫情面前,到底是谁在拉标语并不重要,关键是有没有人,究竟是什么人在看标语。因为标语的宣传对象和接受者首先是广大的普通市民,而不是文化层次与文学造诣很深的高知或者特定的小资,所以采用俚语方言写成的标语,不仅不会因为过于俗气或土气而被人嫌弃,反而由于很接地气的亲切感而被人广为接纳。
直白温馨,不乏谐谑的“威胁”之语。像“这个春节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今年过年不串门,来串门的是敌人,敌人来了不开门。”“今年到处乱跑,明年坟头长草。”“……这里没有终南山,有的只是抬上山!”就是这样。记得韩非子在其《说难》中曾经说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也就是说,劝说受众的难处,不在于如何实践,而在于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因为疫情比较严重,甚至形势一度非常严峻,麻痹大意的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但是任何事情都难免会有意外,某些自认为“高人一等”归国者偏偏无视劝告,在疫情期间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居然不戴口罩到处溜达。更为过分的是,这些“香蕉人”甚至嫌弃隔离条件差,还要举报善待他们的工作人员。为了达到劝勉大众,警示另类的目的,标语在力求直白亲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的同时,难免要来个柔中带刚,甚至锋芒毕露的当面吓止。否则就会误导受众,伤了人心,甚至会重蹈汉大赋那种“劝百讽一”之覆辙。
采用简单的修辞手法。“防控一线筑堡垒,广大党员冲在前。”这句就将坚不可破的小区,或者坚定的意志比喻为病毒无法攻陷,不可能战胜的堡垒,并以此来鼓舞大家的斗志,坚定国人在肆虐全国的新冠疫情面前,战无不胜的坚贞信念。像“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则采用了比较常见的排比手法,借助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向世人坦言抗击疫情事态严峻,刻不容缓,责重任大。“过年不串门,串门只串自家门!”这句就“楚才晋用”,将民歌里常用的连珠方法顺手拈来,将不要串门这一温馨善良的劝勉之意,亲切自然、诙谐幽默地传递到对方温暖的心里。像“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居然还玩起了掉书袋。“鸿门宴”这一典故,在让人浮想联翩,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还将出门赴宴的危害性上升到人身安全,甚至跃升到家国安危的更高层面了。
尽量押韵。在疫情初期,普通的标语不仅少有特色,而且不易记忆。为了让小区的标语尽可能别具一格,朗朗上口,民谣常用的手法当然不可或缺。“这个春节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疫情当前,短信拜年。”前句采用“跑、了”,后句借助“前、年” 这等韵脚,将前后两句连缀在一起。这些标语告诫人们,不要无视疫情形势严峻的事实,更不能置自己的健康,,甚至他人生命于不顾,到处乱跑,随便外出拜年访友。“口罩一戴,福气常在!”以上这句带有祝福性质的押韵标语,既起到告诫受众的作用,又在向对方释放善良美意的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消解了邻里之间的敌意,进而达到理想而预期的宣传效果。下面这句更是精彩,它不仅押韵,而且还在一句标语里多次换韵,转韵,简直将明显具有社会公益功利性质的标语民歌化,口语化了。“回家洗手,健康就有!经常消毒,病情消除!老实宅家,利己利他!”
风格多样。西方谚语说,“一个人的美酒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穿肠毒药。”疫情期间,那些过于唯美婉约,富有诗意的标语,在那些诗人、“专家”们眼里可能是精美的诗行,但对我们这些不谙诗赋,不善文学,甚至不懂文学的“下里巴人”——普通百姓来说,也许就是怨妇嘴里的唠叨,痴人梦中的呓语。面对这些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也许有人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但是我想说的是,“文化消费主体的消费心理与消费愿望决定文化的形态,”“夜莺不能以歌唱爱情来充饥。”(王世朝教授语)同理,标语无法凭借仅有的诗意与美感来践行社会赋予它的家国使命。所以简约、直白,主打宣传的疫情标语,因为现实的需要,这才呈现出包括出自那位村长之口的硬核广播在内的,“语言俚俗、修辞多样、韵律优美和不乏诗意……”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的艺术样式。
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知识层次和文化水平都在总体上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但是在拥有14亿国人的神州大地,诗人学者毕竟是凤毛菱角,比比皆是的还是我等凡夫俗子。在现有的国情面前,要是谁人真的把标语都写成了唯美的诗行,而不是风格各异,雅俗共赏的标语,那他就不怕原本就是面向百姓,本该俚俗直白、短小精悍、易于理解,乃至便于接受的标语,因为“曲高和寡”而沦落到难接地气,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吗?
简而言之,疫情期间风行于世的标语,尽管没法迎合所有人的欣赏口味,甚至存在某些“内核”扎眼的作品。但在这场席卷全国,甚至蔓延了全球的疫情面前,这些直白而俚俗,风格多样,带有诗歌意味的偌多标语,在宣传政策的同时,也有效地“稀释了人的野心与狂妄”,及时呵阻了某些“莽汉”以及从海外归来的“香蕉人”,不顾大局,出去浪浪,急于出去糊吃海喝,试图以身试法的冒险冲动。它们用自己独特的舆论方式,配合了国家的抗疫大计,为本次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载体,漂洋过海,登录欧美,成为疫情国家竞相抄录的作业。

作者简介:王顺中,男,安徽合肥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副高职称;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评论家协会会员;《作文周刊》特约编辑,《小说时代》文学理论编辑,《民俗大观》编委。曾先后出版诗歌散文集《岁月的印记》,文学评论集《家乡的果实》和《无花果》,作文专注《考场作文应对策略》,长篇小说《云霞飞渡落雁湾》。同时还在国内部分报刊杂志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和学术论文约8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