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清明
文/王振淼
窗外春雨绵绵,像牛毛、像花针,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又是一年一次的清明节到了。这些天,特别是在这抗疫宅家的时节,仰望灰朦朦的天空,更会勾起心中无限的哀思。想起很多人、很多事,有时在海阔天空的长叹中,也有时在夜深人静的幽梦里………
以前在国内时,每年的清明节都要提早赶回老家,和父亲一起,约上叔叔伯伯几家人,去荒草野径中的坟茔前,去看看父亲的父亲、母亲,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其他先祖们。给先祖们的坟前扫一扫垃圾,除一除坟上的野草,然后培上新土,祭祀一番。
在这个季节里,会碰到许多同宗同室的,或者从来未谋面的亲房、远房的亲人,祭祖仪式后大家围坐一起,对酒把盏,静静地听着长辈们讲述先祖们的陈年往事………讲述上辈们何时落户在这里,或者遭遇过什么重大变革,先祖们如何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等,虽然话题五花八门,但总离不开对先祖们的深深思念。特别是父亲那句年年讲,年年听,百讲不厌也百听不厌的那句:先辈们的好品德就是你们要学的榜样,一生清白做人行善积德,要做个有用的人。
东去春来、草木萌生。
如今,为人子又为人父的我远离家乡13年了,每年的清明扫墓祭祖已成了回忆。但父亲意味深长、重复了又重复的叮嘱却历历在目,恍若昨天。
人与树木一样,开枝散叶。枝再茂,叶再盛 ,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所以生者寻根 ,追宗寻源,有人烟的地方就有血脉的传承。我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父母来自曾祖父母,曾祖父母来自高曾祖父母,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虽然我们无法追宗更远,但能透过族谱上一页页泛黄的名字、从父辈们的口中得知,也许也只有在清明这个特殊的季节里追寻到答案 ,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有人说,清明节也是中国人的感恩节,我也这样认为。父母生我养我,使我安心立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不也是有先祖们的传承和沿袭,才能成就我们的今天吗?
纵观世间,世事无常。人生虽短暂,世间情更长。父子母女一场,夫妻相儒以沫一世,也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她)的背影渐渐远去。
清明静立茔坟前,缅怀先辈们曾经的付出,感恩父母的教养,珍惜身边每个遇见的人,当思来之不易。宇宙万物,四季轮回,有生有死,周而复始。此刻的你就会发现:不管你是将相帝王,多么伟大,在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一切的功、名、利、禄都像过往云烟 ,随风而去。荒山野岭中的那堆黄土似乎给出了答案,于是这时候你就豁然坦荡开朗了,因为你自己知道要往哪里去。
有人说,清明扫墓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回想父亲的叮嘱,热泪盈眶。这不就是教我做人处事之跟本吗?清明清明,教育我们清正、清廉、清爽的做人,明事、明礼、明白的处事。教育我们谨记祖宗的遗训,发扬先贤的家风家规,敬畏生活的正确态度。不必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因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无论世事变化,平淡、真实才是生活的原味。这时你也能在清明这个特殊的季节里找到答案。
当下世界各国都被疫情锁困,各国封国封城,国外同胞都无法返乡寻源敬祖。有人认为扫墓敬祖是迷信旧俗,有人觉得就是爬个山看堆土太费心费力,也有人说出钱网上扫墓。听了真是无语,不敢赞同。非常时期条件不允许是没办法,以后能回家乡了就要回去,毕竟走一次就少一次。今年回不去的在你心底也可以过清明节,可以举家团聚一起,肃然默立,可写祭词朗读,告知下代寄托哀思,缅怀先辈的意义。让下代人知晓血脉的延续,懂得生命代代相传的使命,体会责任、礼仪和感恩,使后辈们领会“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简介:王振淼 ,浙江省武义县人。一个大山的儿子。2007年移民意大利,现在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亚大区创办中文学校,向华人华侨子女和意大利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