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自然,柔美如蓝
文 / 王红玉
《红楼梦》第23回黛玉葬花一节。言宝玉见“落红成阵”,恐脚步践踏了,只得兜那花瓣儿来至池边,抖在池内。正忙不过来时,黛玉来了,于是笑道:“来得正好,你把这些花瓣扫起来,撂在那水里罢。”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这段文字且不说主人公原意如何,单就从保护水资源上来理解,就很有意义!
第一、主张将废弃物不要一味一股脑儿的倒至水中,使水源招致污染。
第二、建议将废弃物深埋处理。
以上做法,既不污染水源,又使垃圾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今天保护水资源来说,仍有实际意义。
水作为万物之源,自古以来就是山野闲士所讴歌的对象,人们向往山水之欢,以水美为所乐道!儿时曾学到一篇文章:《桂林山水》,至今仍记得那优美的文字:“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行,岸在后移••••••。
优美的文字只为勾勒一幅美好的意境,而美好的事物总是醉人的,总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从那时起,在内心深处,我便结下这爱水之情愫,爱水之空灵,或刚或柔,爱其万马奔腾,亘古不息;爱其深浅潺滢,柔美如蓝;爱其烟冲九霄,玉练千尺;爱其涤沙润物,婉转悠扬。

我时常在文字中领略那番水墨江南之秀美,更想往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飘逸闲适之神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从未停歇他们的赞美之旅。人们对山对水对万事万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才会享受到无尽的自然之美。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才报之以美丽的精神家园。
身居北国小城,虽没有诗意江南那样风景如梦似幻、美不胜收,但昔时也曾以“明泉秀水”而得名。生于斯、长于斯,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昔日与玩伴在泉边刨冰吃冰溜冰嬉戏游玩的情形,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仿佛那是昨天的事。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今天的小城早已非昔能比。高楼林立,人流如蚁,车喧机鸣,耳噪眼倦。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自然会有许多不愿看到的事情在发生。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尤其是水资源被破坏、被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类甚至是一切生物的健康。经济进步的同时,往往是弊利同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自然环境是物质家园,也是精神家园。黛玉葬花还考虑到一个“污染”问题,作为一个现代人,真会自愧弗如呢?
寻求解决环境问题之法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单靠一个部门几个部门和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环保局作为这所小城的环保工作的主管部门。在这其中所做的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工作是可以想象的,所以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共同关注、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有责任感的明水人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都分担一份责任,为回归明川秀水而尽一份心、献一份力。有道是:
回归本性守恬然,柔美如蓝锦色牵。
淡墨寒斋抒浅意,薄文暑月话明泉。
齐心可使新城建,协力方将梦境圆。
碧水长悠存眼底,怡情涤虑品合弦!
【作者简介】
王红玉 1969年生,黑龙江省明水县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明水县滨泉中学生活指导处副主任。爱好文学,擅长古典诗词创作,有数百首(篇)诗词、散文及研红论文在中华女子诗词学会、《冰心文化传媒》—上海头条、黑龙江省诗词协会等网络平台,《北方时报》、《绥化晚报》、《神泉文化》、《明水红学》《明水诗词》等书报刊媒体发表。黑龙江省红楼梦学会、诗词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校红楼梦学会会长、县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