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门河实际上是洛河的其中一段,之所以叫禹门河,是因为大禹治水的传说。位于洛宁县城西二十公里处,左手是通往兴华的涧河和乡间公路,右手则是通往罗岭的涧河与乡间公路。
禹门河隐藏在两条涧河之间的峻岭间,不专门拜访,实在不知道它的真实面貌。难怪我在洛宁多年却很少听说过这个地方。

从仓颉大桥南安虎路出发,向西。车过龙头山,沿兴华公路走不多远,导航便要求我们右转。看看车前方,是两条涧河交汇的滩涂地,几乎没有路。右手的涧河河水明显较大,水势欢畅,清澈见底。印象中洛河应该是笔直西去的,心下便疑惑这样大水量的涧河实不多见。

下河堤的公路倾斜向前,开车的刘老师小心翼翼,经过河滩,跟着导航的指引转过一处环形弯道,一个三面环山,一水相依的村庄出现在眼前。导航结束,目的地已到,料想这便是禹门河村了。

村子不大,十几户人家,被山环着,像睡在摇篮里,看不到赖以耕作的土地,也没有行人。村头的白杨树枝条在隆冬的清寒里笔直攀升,一直伸展到我生平所见过的最高处。树皮灰白中泛着青色,坦然自若地接受我们仰视的目光。村背后的山坡上植满苍松,墨绿色的枝叶密密麻麻覆盖着整面山坡,对面的山坡则岩石裸露,衰草枯黄。群山,村庄,白杨,还有冬天午后的微风,一切都安静得恰到好处。河堤下的涧水在宽阔的河道内静静流淌,圈圈水波泛着淡绿的光晕,映得冬日的群山多了些许温存。
我不甘心,打开度娘,终于知道这条叫禹门河的涧水其实就是洛河的一段。但是在这里,人们只愿意叫它的另一个名字——禹门河。2008年,洛宁县在禹门河村西修建了禹门河水库,这里水势减弱,流淌缓慢,成就了另外一番景致。

通往水库大坝的门上了锁,两侧都是绝壁,要看到库区,需沿村后的盘山公路绕过去。山路不远,弯曲盘旋,十分险峻。我们下车步行,不过半个小时,已到山巅。举目西望,冬天的雾澜下层层叠叠的山峦如群龙饮涧,苍茫肃穆,观者俱惊。山脚库区内的洛河水,清碧深幽,丝滑如绸,匍匐于山间,沿着山势曲折迂回,无声无息。山嘴处的禹门河水库大坝,犹如一只轻挽的手臂,毫不费力地将一条千古流淌的河流揽于臂弯。崇山,碧水,刚柔并济,相得益彰,看得人如痴如醉。

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大禹劈山疏水的高明。无论大禹是不是真像传说中的那样出生诡异,神灵附体,我都宁愿相信他一如我们一样平常,因为他不过是靠着一双脚跋山涉水,过家门而不停息,无数次站在我们所在的这个位置,面对汹涌彭拜的洛河洪涛,仔细观察,用心思考,最终把目光定格在这个阻挡住洪水出路的山口,然后一声令下,和众人一起,一䦆头一斧子把这横亘的山劈开一道豁口,引领洛河水冲出最后的山峦,流向宽阔的沃野,从而昂首阔尾汇入黄河,奔向大海。这,是一代先贤造福人类的伟大成就,虽远尤荣。
禹门,大禹之门,这是人们对英雄大禹的敬畏。改洛河为禹门河,建小村为禹门河村,人们将这种敬畏世世代代的传递下来,与山比肩,与河共存。

作者简介:杨粉红,洛阳市洛宁县城关镇东关中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技术带头人。坚持读书写作,以自己笔耕带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