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刊】荣获《精品诗》大奖赛“三等奖”作品作者名单(三名)

一、
作品:《禅院里的翠竹》
作者:皖西南小生

原文:
你在遥远的地方
默默倾诉着文化
春的繁华
秋的草原
吸引徘徊的脚步
于是我顺着大雁的心情
张望爱情没有衿持的刹那
来到羊群如云朵一样
温顺而有风儿轻轻的地方
其实这是一个冬天
温暖已经报告春的消息
远方的你 是否在聆听
一棵草或者一棵树
在冰雪世界里奋斗的声音
我想带着江南
在文人墨客眼里落伍的柳枝
在三祖禅院幽谷里摇曳的翠竹
和远久的文化握手
我的爱情却在黎明
和黄鹂鸟一起鸣叫
获奖诗评:
《禅院里的翠竹》,是作者通过臆构的塑境,立足于客观自然知识的沉淀,赞美和传承于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
读这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的“禅”。作者诗里的“禅院” 和“三祖禅”,我们不能片面的理解为佛寺里的“禅房”、“禅院”。因为诗中的“禅”,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集合了儒、佛、道、经、墨、农、工、商、兵等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神的“禅”。的确,是一种意识形态里的“文化精神”修养,这种精神,凝聚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说来漂渺,其实是实在的。就如人的骨髓一样的存在。了解了“禅”意,现在对这首诗的理解就好多了。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灵根深处的渴望。诗中,第一段到第三段,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从作者融入到天如盖,地如盘的草原,追寻那远古的足迹描绘,我们仿佛听到作者的心跳声,那浑厚沉雄的脉膊,搏动着对祖国文化热爱的激动。
最后一段,是作者浪漫畅想曲。“……在三祖禅院幽谷里摇曳的翠竹,和远久的文化握手”,这里作者把翠竹比喻自己,“禅”就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追求,“禅院幽谷里”,是作者所描述的心境。
“我的爱情却在黎明,和黄鹂鸟一起鸣叫”。这最后的升华,把全诗带入到一个明媚浪漫的天空,也体现了作者自信和不断进取的蓬勃向上的追求精神。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其亮点之一,是作者蕴含的文化底蕴,从塑造的意境中,通过托物喻志,抒发出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深切厚重的情感。
2、亮点之二,是作者自身具有的,经过长期学习与熏陶的,那种“禅”意的修养,而使得该诗散发出古朴之风,幽蘭之气,青竹之骨,儒雅之韵。
3、亮点之三,该诗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并不古奥,而是朴素和阳光的。“在三祖禅院幽谷里摇曳的翠竹,和远久的文化握手,我的爱情却在黎明,和黄鹂鸟一起鸣叫”,让读者对这种“禅”意追求似乎能看得到,摸得到,并非虚无飘渺。也使“禅”更贴进生活。
《禅院里的翠竹》荣获本次《精品诗》大赛三等奖。
诗评人:芝山石

二、
作品:《一七令.初冬(韦氏体)》
作者:王蕾

静
霜浓,露冷。
傲秋霜,怜荷梗。
旷野清寂,长天画景。
阶前叶已黄,墙角梅试影。
提笔蘸墨瀟洒,作赋吟诗尽兴。
暖阳一缕透窗纱,携卷品茶堪甚幸。
获奖诗评:
《一七令.初冬》,这是一阙按“一七令”词牌而填写的词。其来源为唐.韦氏的《一七令.竹》的格式。
此《一七令.竹》,单调55字,十三句,七仄韵。
《一七令.初冬》该词的特色:
1、平仄格律严谨,韵为《词林正韵》庚青韵部,用韵准确。尤其是中五联对仗工整。读之音律和谐,起伏有致。
此词合乎韵律规范。堪为称赞。
2、意境优美清丽。
作者以“写境”手法,极呈状物之才,写出初冬清冷幽美的意境。
词中采用了近境“霜浓,露冷,傲秋菊,怜荷梗”,和远境“旷野清寂,长天画景”相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框架的意境空间,有效的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
3、静与动相结合,完成了尽情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表现方法。
“阶前叶已黄,墙角梅试影”,是静态的画面描写。“提笔蘸墨瀟洒,携卷品茶堪甚幸”,是作者自己动态的描写。这样为下面的升华抒情创造了一个充分发挥的氛围。
4、结构严谨,主题突出。也是该词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一七令.初冬》荣获本次《精品诗》大赛三等奖。
诗评人:芝山石

三、
作品:《秋韵》
作者:博远

原文:
我迷恋秋天的风景
摇曳的姿态,妩媚的深情
深深浅浅的黄叶
挂在树枝,缀满街头
这深秋的季节
一壶清茶,一樽清酒
一幅山水,一抹流云
抚一曲琴弦,与秋天缠绵
山河之壮美,晚霞之娇艳
一叶扁舟,海上逍遥
黄河駭浪,惊涛拍岸
这短暂而美丽的季节
留不住片刻的容颜
你匆匆赶往冬天的黎明
不再留守往日的盟约
目送你远去的背影
坠波的秋月
已覆盖着白霜凌凌
你我皆是过客
你却有永恒的归程
流星划过的刹那
也在质问时间的无情
赶赴冬天的夜晚
纵情挥洒秋天的浪漫
挽不住你的臂膀
握不住你的泪滴
这个秋夜道声别离
在萧瑟的寒风中
送你深深一吻
你漫妙的景色已收入囊中
不论在流转的岁月
还是在相守的季节
用黄金的土地
大美的日子
装点,奉献
获奖诗评:
《秋韵》,作者以浪漫主义情怀,抒发了对秋季韵致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匆匆的感叹,及对时光的珍惜之情。
“我迷恋秋天的风景,摇曳的姿态,妩媚的深情,深深浅浅的黄叶,挂在树枝,缀满街头”。开篇,作者就用无比深情的心情,描写对“秋”的喜爱。
从第一到第三自然段,作者都是表达了对“秋”的美好描述。
可是这么多大篇幅的写秋,却只有一句“深深浅浅的黄叶……”,是实景描绘秋色。其它都是作者心境的抒发。
这就是题目中的“秋韵”。
第四自然段为过渡段,“这短暂而美丽的季节,留不住片刻的容颜”。为后面作者沉浸在“秋韵”的浪漫和美丽之中,而同时伤感于“挽不住你的臂膀,握不住你的泪滴……”的心态,作了成功的铺垫。
第五到第七自然段,作者的心境得到充分发挥,把“我”带入到“秋韵”的蕴染中,“目送你远去的背影,缀波的秋月,已覆盖白霜凌凌”、“你我皆是过客,你却有永恒的归程……”等,使得作者和“秋韵”融为一体,同时表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这里有浪漫的欣悦,如“……纵情挥洒秋天的浪漫,……”,也有“流星划过的刹那,也在质问时间的无情”的感伤情绪。从而使得此诗富于多彩的内涵。
最后一段(第八自然段),“在萧瑟的寒风中,送你深深的一吻……,用黄金的土地、大美的日子,装点,奉献”。作者收拾心境,升华着情感抒发,相吻和拥抱“秋之韵”,表达了对时光的珍惜。
该诗艺术特色:
1、首先此诗立意深邃,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2、第二,气脉流畅,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壶清茶,一樽清酒……”,到“……黄河駭浪,惊涛拍岸”。气韵如水,脉络通畅,读之一气流觞,明台空灵。
3、第三,情感充沛,用笔自然,行无痕迹。
此诗可分两个部分,上部分开头到过渡段,以描绘“秋韵”之美,下部分写“我”之对“秋”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珍惜。
诗中情感奔放而张驰有度,却在转折之间感到流畅自然,了无痕迹。说明作者有较好的谋篇布局的掌控能力。
《秋韵》荣获本次《精品诗》大赛三等奖。
诗评人:芝山石


芝山石:著名诗人,著名诗评人。中华诗歌联合会顾问、执行委员、总诗评。《精品诗》大奖赛组委会委员,《精品诗》大奖赛评委。


中华诗歌联合会大赛组委会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