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安山下游范仲淹墓
文/张灿川
一首《岳阳楼记》让世人记住了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多少人的座右铭,鼓励了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范仲淹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个诺言。驻守边关,他领导抗击侵略,保一方平安。主政一方,他兴修水利,根除水患,造福乡里。当朝为官,他针砭时弊,锐意改革,富国强民。他被后人称为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沿着洛阳万安山脚下的小路,不过五公里的路程,就来到了范仲淹墓前。范仲淹陵墓北靠万安山,南观伊水,好似不忘初心的范阁老,在天之灵不忘苍生的疾苦,百姓的冷暖。门前高大的范仲淹塑像据说是范仲淹的后人所塑,表达了范家后人对先贤的敬仰。每年清明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范仲淹后代,都要齐聚塑像前,摆上贡品,献上花篮,为范仲淹扫墓。同时,借此机会互相交流,共商爱我中华,振兴华夏,继承范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遗训进行交流。
在范家的三十三代子孙范铁欣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范园。说起范仲淹的生平和陵园情况,老范如数家珍给我们娓娓道来。他告诉我们,祖先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 。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正是由于贫困的经历让范仲淹胸怀大志,励志改变人生,出人头地。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神说不能。又问:"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范仲淹为官清廉,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天圣五年(公元 1027 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景祐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 ”三起三落。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初心未改,不管是顺风顺水,还是负重前行,他都矢志不渝。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 " 岳阳楼记 "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的精华之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
皇祐三年(公元 1051 年),这年先生已63岁,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借以休养,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因颍州历来是北宋大臣退闲之地)。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仲淹带病上路,但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诊治,同年夏天,范老先生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4岁。在徐州出生,64年后又同一地方与世长辞,用自己坦荡的一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在了一起,划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句号。去世后的范仲淹没有回老家,而是葬在了洛阳的万安山下。传说主要是一辈子清正廉洁的范仲淹虽曾贵为宰相,可是一辈子好善乐施他买不起一所墓地。皇帝的女儿也是范仲淹的儿媳妇,向皇帝哭诉公公买不起墓地,皇帝就给范仲淹赐了一块墓地,也就是现在的范园。
范仲淹墓墓地内古柏林立,共达520余株。墓地分前后两域,总面积约35亩。前域有一间青砖青瓦铺成的山门,还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马等数件。范氏祠堂也在前域,一旁的飨堂内悬蓝底红字匾“以道自任”,为清代光绪帝所题。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范氏好友王洙书丹。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纯仁墓,其后有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再后十余米,另有唐代尚书裴遵庆墓。一般墓葬排列顺序,多为父后子前孙更前。范墓则为仲淹墓最前,长子紧随,次子、孙辈远远在后,故俗称为“扯儿背孙”,较为独特。
先生的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范家的曾孙都贤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超过八百年了,范氏后人依然兴旺。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千年之后的今天,范家后代牢记“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等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其实好的家风不但是范家的,也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让我们牢牢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生的名言,为国分忧,为民分难。特别是今年的疫情期间,社会需要书写逆行者的赞歌。可更需要像范阁老一样,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吹哨人。那怕明知会碰的头破血流,也要勇往直前。时代呼呼范仲淹,时代需要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中华有志之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铁肩担道义,肝胆两昆仑。
作者简介:张灿川,河南宜阳人,从事写作30多年,退休前就职于义马煤业宣传部。有多篇作品发表在《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