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记忆
沐安
偶读作家高铭昱一篇关于山东移民的文章,勾起了我脑海深处残存的对山东的一些记忆和印象,特书此文,以表情怀。
外公外婆都是地道的山东人,祖籍山东菏泽郓城。抗日战争爆发时,为躲避战乱为全家人能逃活命,决定从山东逃难到陕西。外公挑着两个竹筐子,一个筐子里坐着两岁大的二舅,一个筐子里躺着一岁大的母亲,外婆踮着一双小脚拉着六岁大的大舅,背着一个小小的布包袱跟在后面,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风餐露宿沿路乞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陕西西安阎良,并在此安顿下来,总算是保得了一家人的平安。

小时候一到暑假,我就要去外婆家小住一段时间。等外公外婆忙完一天的活计,晚上我就拿着小木凳坐在门前的大槐树底下,听外公外婆讲关于山东关于家乡的一些往事,有时候讲着讲着他们的眼眶就有些湿润,小时候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掉眼泪,后来明白了他们想念家乡想念亲人了。而我对山东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外公和外婆的讲述中。

外公喜欢听戏唱戏,最喜欢听的是山东的吕剧,听外婆说外公年轻时是当地小剧团里小有名气的角儿,人送绰号“七岁红”,可见这个兴趣爱好是外公从小就有的。在外公的影响下,我也喜欢听吕剧,它那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让我陶醉其中。有时候我常常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听一方戏,只有那样广阔的土地那样朴实的民风才能产生那样的戏曲,人如戏,戏如人。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是文明与礼仪的发源地。外公常说山东人重情义,重礼仪,重家风教育,这些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外公家里的墙上常年四季都张贴着一张孔子的画像,足见对孔子的虔诚与信奉;逢年过节时,外公外婆都要大礼参拜祖先,诵读家风家训;大舅、二舅、母亲还有后来的小姨,在外公外婆的教育下,兄弟姐妹四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即使现在都上了年纪,还是要经常互相探望,聚会见见面,共叙手足情。人间最美是亲情!

山东人的特点还体现在“吃”这个字中。印象中,外婆会做好多好多的吃食,比如红薯丸子、绿豆面丸子、红糖炒面、枣糕、糖三角,还有清明节烙的山东大饼等等,现在看来这些吃食都很平常,但在几十年前这些可都是人间美味呀!最关键的是外婆做的这些吃食花样,村子里的其他女人们都不会做,只有外婆会。就连第一次吃鱼,都是外婆教我吃的,当我吃着外婆用油煎的小鱼,村子里的其他小孩子都围上来,一脸诧异的说:妈呀,水里游的鱼还能吃!当时的我,甭提有多神气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成了一个中年人,外公外婆也早已去世,留下的关于山东和山东人的记忆却留在了脑海里,挥之不去,有时候反而越来越清晰。
去山东成了我的一个念想,不知为何要去却总想去,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编辑:高玉虎
作者:谈丽娜,笔名:沐安。曾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现在西安市阎良区阎诚脆枣专业合作社做文秘工作,喜欢阅读和写作,喜欢结交有共同梦想的朋友。信奉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