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廷楷当厂长时,才三十多岁。大家喜欢叫他郝大学,而不是郝厂长。郝大学书生气十足,但气宇轩昂。棱角分明的他,夏天穿着白衬衣,戴一副黑框眼镜,仿佛刘德华出道时那么帅气。作为文革前入学的大学生,郝很有胆识和远见。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由煤矿转产针织业后举步维艰。为了企业发展,他率先提出引进高中档涤盖棉运动装生产线(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大家共同商量的结果)。就这次引进和技术改造让企业真正辉煌了五年,也是唯一的五年。
郝虽是书生,但很有力气,可能出生农村的缘故吧。记得引进设备到厂后,大家一起搬运设备,我和他配对抬,都有点吃力而他却若无其事(他比我年纪差不多)。那时的员工才叫主人翁,设备到厂全厂员工像迎接新娘一样开心。有气力无气力的员工都不计报酬挑灯夜战照看、拆卸、搬运设备。但郝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安装织布机—台车时,把一名工人脚砸伤了,为此遭到工友们的非议。

他很有担待,工厂引进的日本针织机中有一台不能运转,发生剧烈震动,给日方传真,日方不回应。当时的我还年轻,不计后果主动请缨率技工一名,和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组成攻关小组前去攻关。经过一个月多次反复折装终于找到故障原因,并解决了震动问题。其间,郝不时来看设备检修情况,但从没作过任何表示,也没施加过任何压力,只是设备修好之后,他才如释重负地对我说,总算把故障解决了,不然他要负责任。他告诉我,有个别老领导已把这件事反映到局里,反映他胆子大,居然同意下属拆卸这么高端的进口设备,(80年代该机值4万多美金)万一修不好怎么?(后来确有技工拆卸进口缝纫机不能复原的例子)
郝很有人情味,奖励我们攻关小组80元人民币,这笔奖金相当于当时普通员工两月工资。郝质朴、节俭,有些迂腐。记得那是85年8 月由我率队在天津培训,培训结束他来接我们。我俩转道青岛飞回重庆,飞机到达时已是下午。凡是到过重庆的人都知道,重庆的八月有多热。我说,叫一辆车来接吧,他不吭声,意思坐公交车回去。(那时工厂有辆‘山花’中巴负责迎送)车到南坪等了半天没有公交车来。我又说还是叫工厂派辆车来接吧,他还是不吭声。我怂恿他,平时像你种职务的哪个出门不是有车接送,况且今天又这么热,我的行李那么多(出门三月我的行李较多)他还是不吭声。气得我和他分道扬镳,坐上海棠溪方向的车回厂。而他却拎上我的行李坐四公里的车回厂(我俩的家都在工厂附近可从上述两个方向回去)。

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八日,他和工厂另俩位同事青岛出差返程途中,列车途经漯河时,车上一河南籍副乡长为谋杀老婆制造了一起爆炸案。爆炸使得他和工厂另俩名同事身受重伤,而此时的他却还说,先抢救他们!(这段话是受伤幸存的一位同事说的)最终他和工厂另一位同事因烧伤感染,器官衰竭不幸殉职,时年40多岁。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如果他浪费点选卧铺,如果他奢侈点乘飞机,如果他不在乎一晚上住宿费,多呆一天就不会碰上爆炸。我知道,他节约呀!85年他带队(全是工厂中干)前往天津考察,让众中干硬坐近四十小时火车到达北京。后来有同事悄悄告诉我说,脚都坐肿了。
出门生龙活虎的他,回来却是森森白骨,让人怎能不伤悲,怎能不唏嘘,怎能扼腕叹息!骨灰送回后,工厂为他和另一同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工厂几乎所有员工,甚至家属都自发参加了他们的追悼会,这算对他们的最高褒奖吧!如今的情况,恐怕少有员工自发去悼念某位领导吧。追悼会会场除了啜泣声,没人闲聊,没人打闹,更没人说笑。川为之,静其波,鸟为之,罢其鸣。古人云:贤者不(未)必贵,仁者不(未)必寿。郝公英年离世,没能体会到产品‘呱呱坠地’时的喜悦,没能感受到产品供不应求时的愉悦,没能享受到产品荣获银奖时的忻悦,甚至没能穿上一件涤盖棉运动装。
仁者必有后!郝公的女儿很争气,通过自己努力从一所普通中学考上重庆重点大学——重医。据说,这也是该校第一次有学生考上重点大学。
呜呼郝公!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轩昂磊落,星光莹莹。
呜呼郝公!项目引进,身体力行。中道崩殂,或化神明。
呜呼郝公!世人如今,追逐输赢,遑恤厥德,庶几成名。
呜呼郝公!汝之功绩,有碑无铭,感念畴昔,临风涕零!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知之乎?呜呼哀哉!
后记:明年是郝公因公殉职三十周年。在这三十年间,前十年梦中常见他回来:说是组织外派执行秘密任务,说是突然援外无法联系,说是上调秘密机关不能通信,种种幻觉;后十年仍不相信他已升仙界!迄今他还偶尔出现在梦中。

作者简介:
笔者牛放,本世纪初曾就职于浙江某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流放地,某公司工科男,50后。专业上稍有建树。退休前,常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退休后,喜欢研究古文、英文、日文。不时徜徉于诗词、散文、短篇小说之中,自得其乐。喜欢喝酒,但不醉,欣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老年生活。三杯两盏淡酒,五个四个诗友聚在一起,其乐也融融。
庚子年正月初一起,举国宅家抗疫,闲极无事,搜索记忆辑成短文十数篇,以飨读者。故事人物年龄跨度较大,从50后到80后 。故事并非虚构,但人名全是杜撰。有相见恨晚的感叹,有恨不早遇的惆怅。故事都有真爱,但结果却是遗憾。愿读者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