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尔“三名作文法”是中高考终南捷径
文/称心
今天好累啊,两个班上了六节课(初三语文)。不过也很欣慰,收获很大。因为我对中考作文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有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方法,并付诸实际行动给学生们进行了新的写作模式的指导,自我感觉还不错。这要归功于赵老师。
课上我把赵老师的《知音少,弦断有誰听》(对《倾诉》话题作文的分析)读了四遍,每班两遍,进行了分析和写法的指导,同学们按照赵老师一贯提出的“名人+名句+名著”的模式习作,效果还不错。

说实话,学习赵老师这个作文模式也是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之前就拜读过赵老师对《黎明是一首诗》作文写作的分析和其他一些关于作文写作的论述。在群里也看到了赵老师辅导的学生的习作。当时我直言,这是绝对能出彩的,但难度太大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般学生是驾驭不了的,他们没有那么多文学积累,也没有那么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我的老同学翟(也在咱们这个群里)有同感。因此,虽然对赵老师的作文分析指导和思路很佩服。但感觉学不了,知难而退,也就没有进行教学上的尝试。
我以前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写典型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也就是全文选取生活中有真切感悟的一件事,体现记叙文六要素,尤其强调写出细节和感情,注重结尾段的议论抒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在我看来,能写好这样的文章也就算不错啦。我的同事们也是这样的作文理念。

但是近几次的作文题目让我和学生们真的难了,迷茫了,困惑了,无语了。《黎明是一首诗》(这个题目我们也写了)《一本__的书》《行走》《诗意的生活》《等待》等等作文题目,该选取一件什么样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去诠释这些极具文学色彩的话题呢?学生们写出的文章,词不达意,总体感觉就是选材不当,题目和内容两张皮,贴不到一块儿去,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这时我再读赵老师有关作文写作指导的文章就感觉豁然开朗了。多走一条路试试看。用学生们都熟悉的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和他们流传千古的诗文名句,再加上对写作背景的回顾和对全诗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感悟去写作。这样出来的文章才有诗情画意,才有美好的情境,才能体现出语言之美,才能展现出文学的积淀,也才能准确的表达主题,才能和极具文学色彩的题目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至于之前提到的写作难度的确有,主要是语言表达不到位,学生自己的感觉不够深,或者有感觉不能抒发的淋漓尽致。这也是因为才换一种写法,一种思路,大家都不太适应。我想通过多次的指导和练习大部分学生应该能运用的得心应手吧。因为那些名人名句对他们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是他们整天在嘴里翻来覆去念叨着的。以前只是注重背诵,默写,做诗词赏析题,很少让他们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来。
今天课上的指导和训练,我觉得赵老师的写作方法真的很可行。只不过感觉是有点太晚了,因为对学生来说,要形成一种常有的思维方式,并转化为运用自如的写作技巧,使作文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没有长时间的有系统的指导和练习是非常难的。不过总算是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啊!
202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