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个世纪前,朝天门对面,石溪路路口有个剃头铺。剃头铺生意很好,节假日必须排队。剃头铺对面是一个肉店,过年过节我经常去那儿排队买供应肉。60年代供应的大多是咸得要命的盐肉。那时的人对头发没有现在的人这么讲究。男的大多是因为头发太长,感觉不舒服才去剃头,不像现在头发长了或者觉得影响美观才去打理。因此剃头铺很少,整个野猫溪,包括石溪路也没有几家像样的剃头铺。现在剃头,不叫剃头,叫理(美)发了。理(美)发店也如雨后春笋,随便哪个小区都有几家。理(美)发价格也蹭蹭往上涨。记得我在肖剃头那儿剃头,多年都是一个价0.2元,现在小区理发几乎都是25-30元一次。

剃头铺老板姓肖,高高、瘦瘦的,手艺不错。他剃头十分仔细,每次剃头至少“折腾”半小时以上。除了理发、洗头、整理、修面、吹风、刮胡子外,还要掏耳朵。不像现在,男士理发十分钟搞定,省略了修面、刮胡子等。 那时候的人也爱美,尤其是年轻人,叫“毛抄哥”。年轻女士,理发后要烫发,肖师傅烫头方法很原始。门口生一个煤球炉子,平时一直放几把火夹子在上面烤着。烫头时,拿起不同温度的火夹子把头发一层,一层卷起来,形成波浪型。头发在高温下嗞嗞作响,不时发出难闻的烧毛发味,也没人考虑这样烫发会不会损伤发质。头发烫好,水洗后再吹风,造型,打上凡士林,一头漂亮的发型由此诞生,很少有人染发。如今理(美)发与时俱进,除了理发工具更新外,增加了染发、焗油、造型,烘烤是在一个头盔下进行,再也没有用火夹子烫头的了,更没有嗞嗞作响,烧毛发的味道了。

从前剃头程序,可能是师傅传授的,先剃后洗,因此剃头时,一身毛发,几天都洗不干净。剃头铺也是一地毛发,有风吹得满屋都是。如今理发程序更新了,要么先洗头,要么把头发喷湿后再理,因此毛发较少,这一点是一现代人比老一辈人聪明的地方。
肖师傅可能已经作古,但小时候,剃头等“轮子”(排队)时,听大人们天南海北吹牛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作者简介:
笔者牛放,本世纪初曾就职于浙江某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流放地,某公司工科男,50后。专业上稍有建树。退休前,常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退休后,喜欢研究古文、英文、日文。不时徜徉于诗词、散文、短篇小说之中,自得其乐。喜欢喝酒,但不醉,欣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老年生活。三杯两盏淡酒,五个四个诗友聚在一起,其乐也融融。
庚子年正月初一起,举国宅家抗疫,闲极无事,搜索记忆辑成短文十数篇,以飨读者。故事人物年龄跨度较大,从50后到80后 。故事并非虚构,但人名全是杜撰。有相见恨晚的感叹,有恨不早遇的惆怅。故事都有真爱,但结果却是遗憾。愿读者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