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家祺:一位充满爱心的作家和吴振兴诗歌三首
文/上海袁德礼
前不久,在宝山区美兰湖畔的绿草地上,巧遇正在参加“陈伯吹诞辰100周年”研讨会的《春芽》总编沈家祺同志;他是宝山区唯一加入中国作协的土生土长的作家。谈到少儿文学的创作,沈家祺激动地说:我信奉陈伯吹老先生的话,少儿文学应该是教育的文学。他对当今一些报刊追求洋味,怪味的文学大为不满,当我谈及他近年来坚守业余创作阵地的话题,沈家祺笑着从包里摸出两本《春芽》,这是他利用双休日放弃休息,组织10余名教师和业余作者精心创办的作文小丛书,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反映小作者快乐的课余生活和学习生活,读来亲切可爱。据了解,《春芽》作文小丛书原由宝山农村6所小学和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编辑交流的一本读物,当他们请沈家祺出任总编时,他觉得这是在为中小学输送精神食粮,作为一名作家,理应承担这一重任。三年来,《春芽》越办越好,《文汇读书周报》、东方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曾作报道。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樊发稼先生在陈伯吹儿童文学研讨会间隙,专程赶到《春芽》编辑部,不仅高兴的和小作家座谈,还亲笔题写了“喜看春芽满眼绿”的赞美词,称赞春芽可与国内一些少儿文学杂志比美。三年来,《春芽》已经成为宝山部分学校学生的课外最爱读物。近年来,编辑部还把近10000本小丛书送给民工子弟学校和部分学校的困难学生,受到区内有识之士的高度赞扬。

(作家沈家祺和记者袁德礼、苏军、栾兆祥在一起畅聊文学人生。)
沈家祺的人生中始终充满了爱,当年正是热爱生活,热爱乡土,使他走上了文学之路,在他20岁那年的一个严冬之夜,水银柱突然降到摄氏零下8度,可当他目睹着修水利的河道上到处热气腾腾,人们喊着号子,担着泥巴,活脱脱一幅春意盎然的迎春图。激动之余,他彻夜不眠,写出了散文《迎春》,冒失地寄给了《解放日报》,结果被副刊编辑谢泉铭看中,通知他到报社修改文稿。一周后就见报了。
至今为止沈家祺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在全国报刊上共发表了几百万字的各类文学作品,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葡萄成熟的季节》、《走进黑松林》、《红土地上的情缘》、《五彩桥》、散文集《故乡的红蜻蜓》、《沈家祺儿童文学作品选》和《班主任常规工作大全》、《辅导员常规工作大全》等38本书,成为宝山地区最早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走上作家的道路,较之于别人,他走得更为辛苦。尤其当了中学教师后,他上班时间忙于教学,回家又要忙农活,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写作就只能挑灯夜战了。当时乡下卫生条件差,盛夏的夜晚,蚊虫轮番向他发起进攻,他就穿上长袖衣、长腿裤和长统套鞋来对付。每每写完稿子,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了,长统套鞋里总是湿漉漉的;严冬的晚上,北风怒号,寒气逼人,手指冻得无法伸直,他仍埋头写作,常常伏案到鸡鸣,东方透出红彩霞。
他是作家,更是一位优秀教师。他在宝钢三中担任政教处主任的日子里,常常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特别关爱“差生”。有一个学生成绩上不去,承受不了各种压力,离家出走,爬上了西去郑州的煤车。沈家祺得知后,立即赶往郑州。找到这个学生时,那学生从头到脚沾满了煤屑,弄得不成样子。沈家祺忙把他带进浴室,洗干净后给他穿上刚买的衣衫,还请他吃饭……沈家祺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地献给了学生,学生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走进黑松林》这部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就是这样问世的。

掐指数来,我与沈家祺从相识到知己有34年时间了。初识是在“文革”后期,他辅导我写诗歌。后来彼此就失去联系,直到1999年9月9日,新民晚报发了整版关于我女儿袁靓的图文报道,《有个盲童想出书》,“失散”多年的沈家祺老友看了后,打电话到报社问清地址,摸到了我家,这才有机会让我俩续写友情。沈家祺精心辅导我女儿创作童话,使得她不断有所长进,这在文坛被传为美谈。
他这颗滚烫的爱心决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地。12年前,沈家祺到武汉参加全国“手拉手”会议,当时他得知浙江仙居县山区的贫穷孩子缺钱失学,立即将身上的8000元稿费捐献出来。这以后,他多次去仙居看望山区的孩子。那时,上海到仙居没有直通车,一次,天上飘着鹅毛大雪,面包车穿梭在东阳至仙居的峻岭中,没想在瑞安爬坡时车子失去动力,于是,他带头跳下车子,用尽浑身力气把车推到了山脚边的修理场。他冒着鹅毛大雪步行十里山路,和其他老师一起送去一千多本图书和上万元钱物,在他的倡导下,“手拉手”活动在宝山区教育系统全面展开,前年,在“手拉手”活动10周年的大型座谈会上,当年读着沈家祺的书成长的学生无不激动,一致向他送去了赞美之言。当年受他资助上大学的余卫央同学更是热泪纵横。30余名失学孩子读完了高中,30名困难户学生读完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如今,担任宝山区教育局党校副校长的沈家祺,仍然与中小学的孩子“手拉手”,仍然笔耕不息,记得前年夏天,东视文艺频道为他拍摄了一个专题片,许多同行和校长,都异口同声赞扬沈家祺人品高尚,善于帮助别人。这些年,沈家祺的书柜里,各种荣誉证书,奖状堆得满满的,他无愧于中学高级教师、研究员、上海市地区拔尖人才等称号,但他面对我的采访却仍是那样的谦逊、朴实……
(来源中国作家网,原载2007年4月1日文学报。)

老相册
吴振兴
我的床头,
摆放着一本老相册,
她是我晚年最好的伴侣,
每晚我总要翻翻看看。
老相册里有岁月,
老相册里有故事,
老相册里有苦乐,
老相册里有记忆。
她里边有浓浓的情,
她里边有深深的爱,
她记录着自己奋斗的足迹,
命运在老相册里鲜活呈现。
老相册呀老相册,
她伴我走过昨天,
今天的故事还要放进去,
老相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吴振兴写于2020年元月22日)

反思
吴振兴
2020年初
一场疫病
突然在武汉爆发
突然在多国蔓延
让生灵涂炭
让人们警醒
它告诫人们
我们该如何
对待养育人类的地球?
人们要不要严格遵循
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再不能过度开发
再不能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再不能恣意妄为
再不能扩张侵略。
让地球万物
和谐相处,
让地球也有
休养生息的机会。
一场疫病
让全球人开始反思,
慢慢变得清醒起来。……
(吴振兴写于2020年3月6日早)

欢迎英雄凯旋
吴振兴
你们凯旋回來了,
我们上海的白衣天使,
我们勇敢的逆行者,
我们上海的英雄儿女。
你们回来了,
恰如你们出发时的模样,
共同的使命担当,
一样的坚毅刚强。
在武汉度过的每一天,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
生与死的考验真真切切,
危险几乎无时不在。
党旗下的召唤和誓言,
心中浓浓的家国情怀,
你们来不及悲伤,
只有争分夺秒,抢在死神前面。
气道护理,静脉穿刺,
卧位救治,心理劝慰,
你们为武汉抗疫贏得了时间,
让荆楚大地依然春暖花开。
登机口"凯旋门",
舱位“功勋舱”,
航班“胜利号”,
目的地“美丽故乡"。
英雄儿女凯旋回来了,
我们为每位英雄歌唱,
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
你们书写了壮丽无比的新篇章!
(吴振兴写于2020年3月22日夜,修改于3月28日)
作家点评留言:
资深媒体人季节点评:赞德礼,没有文人相轻的通病,大方,热情,包容的赞颂身边的文人朋友,这也是我一直看重德礼的原因!如果上海在位的文化界人士能这样热情包容文友们,上海的成功文人何止现在的这几人!
@袁德礼 袁老师好!沈家祺是我们宝山的老师,少儿作家,挺不错的。
@安妮季节 同仁@龚寄托 局长你俩所言极是。其实有人带一下每一个人都能出道的。只不过悟性、本领有大小。二位大师各自在岗位上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特表示祝贺🎊🎉🎈🍾️
德礼就是优秀!文人都如你,文人相轻一说将消失。
@吴振兴,我看到复旦大学老校友的老哥组诗已经达到发表水准,四平八稳,不会有什么差错,我更酷爱老照片,这里面可以流露更多情与爱,辉煌与失误。时政家写诗可以打优秀。我看到校友龙部长、郦大美才女诗人@王永银(吟咏) @瞿冰 都出来喝彩这种群风呱哌叫,暖人心……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