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西长水村北后寺湾有个紫盖寺。《民国六年县志》载,紫盖寺在底前里,长水镇。隋大显二年(660年)僧清公建,元至正七年重修;明正德年间重修;雍正九年、乾隆11年重修。

紫盖寺距县城22公里,在洛宁县长水镇紫盖山下。紫盖山,又称“龙”山。他山并不高,海拔307米。这里山峦起伏,树木茂密。隋僧清公云游至此,见此处树高林密,仙气升腾,于是在这里结庐传佛,后建庙修寺。据传当时僧清公建寺之初,紫气笼罩紫盖山。在香客和众工匠的努力下,半个月后,大殿突然显现。在隋朝,这里是长渊县,建寺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隋时建的庙堂,后毁于战乱。至唐由佛教重修庙堂,有大雄宝殿等十几座殿堂,气势宏伟,僧众云云。后历经扩建,也历经毁损。

紫盖寺的南边是唐朝张俊的别墅。张俊字禹川,河北河涧人,昭宗朝拜中书门下平章事。乾宁中致仕居永之长水墅。这里山清水秀,交通方便,背依龙山,南临洛河,紧靠紫盖山,是历朝历代公认的风水宝地。

紫盖山,北连连山西岭至二郎山,直延伸到洛河边的龙头山,龙头吸纳洛河之水。山上有参天古树数百棵,山东为毛岗河,再东边是长水凤凰山。山上长满古柏、古榆和古松。据传,在紫盖山中有古松一棵,那棵古松粗大的枝干伸到十几米外,高高的树竿直插入云霄。传说;这棵古松树上常常坐着靓丽的狐狸精美女,她遥望远处洛河,思念着她久久不能会面的郎君。迷住无数过往的俊男,狐狸精三天出现一次,俊男们掐着时间,盼着能见到那美丽的倩影。山后的古树更奇。随你怎么做记号就是数不清。而且这些古树棵棵下面都有似鼓一样的树瘤,就像一个个大肚罗汉,躲着那些数树人。

紫盖寺就建在紫盖山的龙腹之下,明清以来它占地20余亩。有坐北面南大殿五间,两边东西廊房各三间,南边山门三间。寺后黄土崖下有窑洞六个,是僧人的住所和斋房。正殿塑着如来佛和中国的三圣佛,既药王佛,日光佛和月光佛。东廊是广生圣母,西廊是观音菩萨。紫盖寺山门外有石狮一对,山门两侧是四大天王,院内殿前都有高大的香炉,紫盖寺神灵很灵验,香火很旺。只要人们有所求,都可如愿。初一十五,有祈祷保佑的,有许愿还愿的,善男信女,络泽不断。每年二月初一至初三有庙会,大戏一台助兴,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这里古代属长渊县,现在为中国文字"洛书之标志”。有“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的汉魏时期魏碑和清雍正二年洛阳河南府尹张汉题的两通遗存古碑。此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处,上游多系深山峡谷,下游一马平川,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南临洛河,对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军至此”的石刻和武穆营遗址;其相邻为“仓颉造字台”;其西为“灵龟负书处”之玄沪水。至今,在悬崖峭壁上刻有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书石刻诗一首。诗曰:“引蔓缘崖步涧泉,鸟声正尔弄清妍。潜踪莫遣惊飞去,留与游人当管弦。”刘武臣是四川宜宾人,明朝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进士,曾官广东道监察御史。500多年前,交通极为不便,刘武臣能远行千里,抵达洛宁游览龟窝,可见,明代之时,人们已普遍认为,此地为神龟负书,即“洛出书”所在地。

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曾遊紫盖寺并题诗;"春山笑作美人妆,紫盖红红锦绣乡。两屐云缠双足软,万重红酿一身香。"以此诗来颂扬紫盖寺之美妙。


河洛文化之源——洛书就出在这里。该处,其西侧为龙头山,山顶有"禹王庙"、"洛河龙神庙"和"洛书赐禹之地碑"等古遗迹;其北为紫盖山,山下有紫盖寺遗址及距寺西五十余米的明代吏部尚书耿裕墓。紫盖山下有耿裕的墓冢,墓冢前面有石门,两侧有石人、石马、石羊等。

紫盖寺离龙头山1000米,龙头山上有大观庙,禹王庙,有洪范九畴叙畴坪。山下有洛出书处等古迹。紫盖寺,于解放初期的1954年因建长水学校被拆毁。现只有遗址存在。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